第336章 心理侧写(第2页)
“由局党委来定夺下一步的侦查方向和资源倾斜。你们,”他看向陈默和其他人,“继续梳理现有线索,等通知。”
说完,李爱国拿起桌上的笔记本和那份标着红圈的地图,大步走出了烟雾缭绕的指挥室,径直朝局长吴天赐的办公室走去。
很快,市局的检验报告确定两次杀人案钉子为同一型号,综合各项因素,陈默和李爱国决定并案调查。
陈默独自一人来到了分局物证室。冰冷的铁门打开,白炽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
物证台上,并排放着两个透明的物证盒。左边是黑虎山现场提取的三根带血长钉,右边是东郊公园的两根。钉子尾部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沾染的深褐色血迹早已凝固。
陈默戴上手套,拿起其中一根。钉身粗长,约十厘米,尖端带着细微的卷曲变形,这是高速穿透坚硬颅骨留下的痕迹。
他能想象到凶手在极近距离,冷静甚至带着某种“仪式感”地将枪口对准毫无防备的受害者头部,扣动扳机。噗嗤一声轻响,钉子瞬间没入,生命戛然而止。
凶手很狡猾。他选择了射钉枪这种易于获取、便于改装、杀伤力可控的凶器。
而没有选择钢珠,因为钢珠可能跳弹且轨迹难测。
作案后,他能带走射钉枪本身,清理掉自己可能留下的脚印和指纹,唯独这些深深嵌入受害者颅骨、作为直接杀人证据的长钉,他带不走。
强行抠出,只会留下更明显的破坏痕迹和更多的生物检材风险,得不偿失。
“钉子…”陈默低声自语,指腹摩挲着钉帽上细微的击发凹痕。这两起看似随机的杀戮,背后是精密的算计。
凶手心思缜密,行动高效冷酷。
如果大规模排查机械厂、装修队的话,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如同大海捞针。
有没有更精准、更节省资源的切入点?
陈默的目光紧紧锁住眼前的钉子。一个想法逐渐清晰。
他放下物证,快步走出物证室,回到自己办公室,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直接拨通了副局长李爱国的办公室。
电话很快被接起:“师父,是我,陈默。”
“嗯,吴局那边我汇报过了,还在研究。有新想法?”
李爱国的声音透着一丝疲惫。
“关于排查方向,我有个折中的想法,成本应该可控。”
“你说。”
“我们不从庞大的改装人群入手,而是先聚焦在钉子的来源上。”陈默语速清晰,“这种型号规格的长钉,是配套特定射钉枪使用的。广华市范围内,能零售这种钉子的正规五金店、建材市场,数量有限。我们可以立刻梳理一份清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