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34章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第2页)

李邦彦的笑意骤然一滞,随即转为叹息:\"令尊谢侍御的血谏,本官亦感佩不已。\" 他凑近半步,压低声音,\"但有些事,非人力可违 —— 就像这秦淮河的水,表面清澈,河底的淤泥又有谁看得见?\" 说罢将空白公文推至谢渊面前,\"这是太府寺新出的‘工程备抵单’,签了它,每月可分三百两润笔\"

窗外画舫传来琵琶声,弹的正是当年父亲血谏后流行的《不知名调曲》。谢渊望着公文上的太府寺印,印泥边缘竟有纹路压痕 —— 与典籍室暗格中的铜印完全一致。他忽然想起王顺被抓时的供词:\"每本账册的篡改,都要盖太府寺的‘备抵印’\"

\"李大人可知,\" 谢渊忽然指着对方襟口,\"您身上的龙涎香,与典籍室被盗账册上的气味一模一样?\" 李邦彦的脸色瞬间青白,他不知道,谢渊早已将账册残页交给周勉老臣,而老臣认出,这香正是元兴朝太府寺私通越商的标记。

掌灯时分,李邦彦的马车碾过青石板路。谢渊望着车辙间掉落的锦缎碎屑,忽然想起父亲在《漕运杂记》中写过:\"越商每运私盐十船,必以锦缎三匹赂太府寺。\" 他摸出袖中暗藏的账册残页,上面 \"越州锦缎、太府寺印、北斗纹饰\" 的关联,此刻在脑海中连成一线。

片尾

浊流初触的子夜,谢渊在工部值房比对密信。周勉老臣送来的《元兴朝贡单》显示,越州每年进贡的龙涎香仅三斤,全部分赐给太府寺、户部、襄王王府 —— 这恰好解释了李邦彦、王崇年、襄王使者为何都用此香。他忽然在贡单背面发现父亲的暗记:\"龙涎所至,必有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