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治乱绳,不可急(第2页)
随着谢渊的陈述,殿内几位大臣不自然地垂下头,不敢与他对视。谢渊看着他们闪躲的眼神,心中泛起一阵悲凉。这些人,或许曾在逆党的宴席上推杯换盏,或许默许过血税的盘剥,此刻却装出一副无辜的模样。而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那些惨烈的画面:老船工被沉入河底时,浑浊河水中漂浮的白发,那是生命消逝前最后的挣扎;砖窑里,少年匠人被烙铁烫伤后,蜷缩在角落无声流泪,泪水滴在伤口上,灼烧着每一寸皮肤。
永熙帝凝视着谢渊两鬓的霜色,几年前那个在砖窑里满身炭灰、眼神炽热的年轻御史,与眼前这个饱经沧桑的臣子渐渐重叠。他看着谢渊眼中布满的血丝,那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留下的痕迹;看着他眼底深处挥之不去的阴霾,那是运河沉尸、私矿白骨在他心中刻下的烙印。帝王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有对臣子的心疼,有对逆党的愤怒,更有对自己未能守护好百姓的愧疚。
缓缓解下腰间的宝剑时,永熙帝的动作带着一丝迟疑与决绝。这把剑,曾陪他驰骋沙场,斩杀敌寇,见证过他与将士们同生共死的情谊;如今,他要将这份信任与责任,交付给眼前这个为了匠人不惜一切的臣子。\"朕命你为巡按御史,\" 永熙帝的声音低沉而颤抖,饱含着信任与期许,\"所过之处,可先斩后奏。\" 当他将剑递给谢渊,触碰到对方手掌的刹那,感受到那双手上厚厚的茧子,那是翻阅无数卷宗、记录万千冤情磨出来的,是一个御史用生命践行职责的勋章。
谢渊双手接过宝剑,那沉甸甸的重量仿佛压在了他的心头。这一刻,他想起了那些在他面前哭诉的匠人:拉着他衣角的妇人,眼神中充满绝望与期盼;将沾血状纸塞进他手中的老者,转身时佝偻的背影里满是无奈。他知道,这把剑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万千匠人沉甸甸的希望,是他们在黑暗中挣扎时,唯一可以抓住的曙光。\"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谢渊单膝跪地,声音坚定而决绝,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不除尽逆党余孽,不还匠人安宁,臣誓不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