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第2页)
对照典籍记载,那些呈不规则锯齿状的断口,确因匠人在火漆中混入庐山茶梗所致。谢渊忽然想起王顺昌咽气时的场景,老人指甲缝里嵌着的茶梗碎屑,此刻正与茶饼中的成分互为印证。更令他心惊的是,在五军都督府秘档中比对发现,茶饼上隐约可辨的五瓣花纹,其间距、弧度与宁王私军兵符的铸造标准分毫不差。
谢渊将茶饼断裂处与宗人府地窖暗格锁孔的拓片重叠,借着烛光反复调整角度。七道平行细痕间夹着两道斜纹,终于与锁孔磨损痕迹完全吻合。李昭临终前的场景浮现眼前:老吏在宗人府值房,用指甲在玉牒边缘划出细痕,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反复摩挲,当时不解的动作,此刻化作茶饼断口与锁孔的完美契合。
\"大人,布政使司的火漆领用记录。\" 书吏递上的卷宗里,\"额外添茶梗三钱\" 的备注刺痛了谢渊的眼睛。他想起榷场税单上的异常压痕、惠民仓粮袋的特殊印记,原来这些看似无关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真相:宁王用官制火漆的模具私铸兵符,将茶农防蛀的茶梗混入火漆,既作防伪标记,又掩盖私铸痕迹。
庐州府衙的急报送来时,谢渊正在户部历年黄册中寻找蛛丝马迹。他用指尖蘸水轻拭黄册纸面,墨色晕染的形态暴露了秘密 —— 新册使用的竟是三年前的陈墨。对照永熙五年旧档,\"十八堡\" 地名处相同的笔误,\"茶税\" 二字相似的顿笔,连同纸页间飘落的艾草碎屑,串联起宁王 \"旧账新抄\" 的舞弊手法:用陈年徽墨抄写新册,混入茶农防蛀的艾草,既规避查验,又形成统一标记。
\"传三司仵作。\" 谢渊将茶饼、黄册、火漆残片等证物排列案头,烛火在他眼底映出跳动的光。仵作的勘验结果证实,茶饼内的朱砂含量较《大吴工律》标准高出两成,正是江西都司火漆的特有配比;黄册纸张的纤维结构与永熙三年贡纸一致,确为旧纸新用。这些藏在物料细节中的证据,终于拼凑出宁王以茶田为根基,私设军屯、伪造调令、侵吞赋税的完整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