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222章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第2页)
王三的柴刀切入泥土的声响惊飞了草间螟蛉,腐殖土翻涌的刹那,艾草混着硫磺的气息扑面而来。谢渊的手指在新土中停顿,这种异常香气与田册火漆如出一辙。当碎瓷片的边缘划破指尖,他凑近细观:豆青釉色润泽如玉,底足阴刻的 \"宁\" 字小如粟米,笔法与宗人府地窖出土的宣德年间茶盏完全一致。这个发现让他想起泰昌帝临终前的警示:\"宗室器物必有暗记,需察于微末。\"
\"庐山北麓多黑壤,此处红壤却占三成。\" 谢渊将泥土铺在勘验图上,用银匙丈量色泽分层。茶垄间距的异常让他瞳孔微缩:每株茶树间隔三尺三寸,正是《大吴农书》中 \"军屯伪装民田\" 的标准间距。去年在辽东卫所,他曾在同理间距的田垄下挖出兵器,此刻庐山的茶根下,是否也埋着同样的隐患?
归程的山风突然转急,王三的柴刀 \"当啷\" 落地。谢渊接住老人时,掌间触到对方袖中藏着的茶饼碎屑 —— 与第一集验出的火漆成分相同。\"大人 三\" 王三的指甲陷入他的掌心,浑浊的眼睛映着东方天际线,那里正是宁王庄田的飞檐斗拱。当血珠渗入掌纹,竟在泥污中晕出 \"三千\" 的雏形,与田册中被篡改的尾数暗合。
雾中的马蹄声碾碎了晨露,玄夜卫的锁子甲在雾中泛着冷光。谢渊贴着崖壁屏息,看着为首者蹲身检视王三的尸体,腰间玉牒链的十三节青玉相互碰撞,发出与襄王府密谈时相同的清响。他数着马蹄声渐远,才敢取出竹筒,碎瓷片上的 \"宁\" 字在暮色中泛着幽光,与泥土里的红壤形成刺目的对比。
片尾
暮色如墨,缓缓浸透按察司衙门斑驳的窗棂。谢渊就着摇曳的烛光,将泥土样本平铺在素绢上,银匙在红壤间反复筛动。当茶梗碎屑与火漆残片在琉璃片上重叠,显微镜下的螺旋纹理严丝合缝,他的喉结不自觉地滚动 —— 这不仅是物证的吻合,更是将宁王势力与隐田案彻底勾连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