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晒网,青袍白马有谁归(第2页)
雪粒子打在朱漆棺椁上沙沙作响,谢渊的视线落在棺底浸着茶渍的绢帛上。\"元兴始谋,永熙收官\" 八字用茶汁写成,氧化程度与永熙帝生辰完全吻合 —— 元兴帝设榷场开启隐田之谋,诸王竟想在永熙朝完成分赃。玉牒链的每道刻痕,都是他们瓜分土地的刀疤;每个缺口,都是他们留给太子的权力诱饵。
他忽然轻笑,验印锥划过 \"军屯\" 二字,青玉表面留下淡淡锥痕。这锥痕,就像茶农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血印,终将成为诸王的罪证。《宗人府玉牒规制》里的每一条祖训,此刻都在棺椁的冷光中颤抖,而他手中的验印锥,正将这些被掩埋的真相,逐一刻进历史的舆图。
\"谢御史这是要开棺戮尸?\" 襄王府长史陈三的蟒纹披风扫过雪地,绣金云纹在月光下像极了当年江西按察使遇刺时的血渍,\"亲王薨逝,停灵七日乃祖制,御史此举是要抗旨?\"
谢渊起身时,验印锥在玉牒链上敲出清越的响声,惊飞檐角积雪:\"《宗藩丧葬规制》卷五载,\" 他指向棺内鎏金银盏,\"陪葬器皿不得过九件。\" 又拈起茶梗碎屑置于鼻尖,\"而这些三年前的庐山枯叶,\" 验印锥划过 \"军屯\" 二字,\"混在亲王陪葬品中,陈长史说是祖制?\"
陈三的视线在玉牒舆图上慌乱游走,喉结滚动时,谢渊注意到他襟口的火漆印 —— 与宗人府焚档处的残痕相同。这个发现让他想起在江西见过的场景:王府爪牙用同样的火漆封印茶农的田契,再将他们的手指按在伪造的卖田文书上。
\"捕风捉影?\" 谢渊从棺底取出浸着茶渍的绢帛,月光穿过薄绢,\"元兴始谋,永熙收官\" 八字在雪地上投下阴影,\"元兴帝设榷场圈地,\" 他的指尖划过 \"永熙\" 二字,茶汁氧化的褐斑恰与永熙帝生辰吻合,\"诸王想在当今圣朝完成分赃?\" 忽然逼近半步,验印锥几乎抵住对方胸口,\"更妙的是,玉牒缺口对应的封地,正是太子殿下的辖区。\"
陈三的革带铜扣发出轻响,手忙脚乱间竟碰倒一节玉牒:\"御史大人含血喷人!\"
谢渊展开《皇吴祖训》,朱笔圈注的 \"宗室不得私设军屯\" 在雪光中猩红如血:\"庐山隐田标为军屯,\" 他的验印锥戳向图上卫所标记,\"但卫所运出的茶税折银,\" 从袖中取出卷边的血书,纸页上的指痕仍清晰可见,\"足够打造五千副锁子甲 —— 陈长史可知,这些甲胄,本应是茶农们买种子的银钱?\"
围观的玄夜卫甲胄相撞声中,谢渊望向玉牒链缺口。那里本该刻着太子的封地,此刻却空白如纸,像极了抗税茶农们被撕毁的田契。他忽然明白,诸王用玉牒链分赃,用军屯名义掩盖,而缺口处的空白,正是他们留给太子的特权印记。
未时三刻,襄王府银库铜锁砸开的声响惊起寒鸦,成箱的茶饼滚落时,饼心的 \"隐\" 字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谢渊捡起一片,饼面的凹痕与他珍藏的半片茶饼完全吻合 —— 那年江西老茶农临终前,正是用这凹痕藏下隐田的证据。
\"御史大人擅开银库,\" 户部侍郎的官靴碾碎茶饼,茶香混着雪水渗入青砖,\"就不怕来日诸王联手?\"
谢渊转身,验印锥在茶饼上留下锥痕:\"侍郎大人可知,\" 他指向角落的火漆箱,漆皮剥落处露出庐山茶梗,\"这些茶饼的火漆,\" 又展开玉牒舆图,\"与宗人府灰烬、魏王旧庄火漆成分相同。\" 忽然盯着对方袖口的深褐茶渍,\"还是说,大人每日饮用的庐山云雾,\" 勾起唇角,\"都来自亲王的 " 军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