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卷首语 《吴史刑法志》卷十二载:\"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然庙堂之上,宗藩环伺,权谋如织,欲持三尺法绳束之,其难若攀蜀道青天。\" 永熙八年孟冬,吏部侍郎王廷循例诣阙奏事,却于金銮殿上突发异变 —— 当他手捧顺天府户房档案长跪丹墀时,殿角铜壶滴漏正过酉初一刻,十二道铜人准时敲响报时钲,声震屋瓦。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暮色初合,第三盏羊角灯方在蟠龙柱上亮起。王廷的膝盖抵着冰凉的青砖,补服下的中衣已被冷汗浸透,手中密折的黄绫封皮上,\"太子府典\" 的朱砂印泥在烛影中明明灭灭。他偷睨御案前的永熙帝,见皇帝指尖正无意识摩挲着御笔玉管,指节泛白如霜 —— 那是当年随元兴帝北征时,被胡骑弯刀砍出的旧伤。
王廷仰头时喉结重重滚动,掌心渗出的冷汗将密折边缘洇得发潮。他刻意放缓语速,声线混着殿角铜漏的滴答:\"顺天府耗时两月,逐坊彻查七十二家当铺,\" 着重咬字 \"七十二\",让这个数字在寂静的殿内回响,\"终于在三十六坊的底档中,寻得关键线索。\"
他展开泛黄的田契拓本,指腹抚过纸面凸起的纹路:\"这些收押田契所盖的 " 太子府典 " 章痕,\" 目光扫过太子骤然绷紧的下颌线,\"与宗人府秘藏的隐田图模压痕迹 ——\" 微微停顿,确保每个字都清晰落进众人耳中,\"出自同一块老梨木印板。此印板边缘有三处修补痕迹,\" 说着将拓本转向御案方向,\"与工部存档的印板损毁记录,
殿中烛火忽被北风撩动,将王廷的影子投在御案前的狻猊香炉上,恰似被缚在神兽爪下的囚徒。赵王萧栎适时越班而出,月白缎面官服上的云纹暗绣随动作起伏:\"储君涉事,非比寻常,\" 他双手捧笏过顶,腰间鱼符与青砖相击,\"请陛下准臣暂摄刑部,必按《大吴会典》第三百零七条,彻查官印流转之弊。\"
太子萧桓的靴底碾碎砖缝间的积雪,玄色皂靴在青砖上碾出细响:\"王侍郎素以明经着称,\" 他的声音里裹着冰碴,\"当知东宫官印出入,需经尚宝司勘合符、詹事府关防、宗人府底簿三重校验,\" 袍袖挥过烛台,灯油溅在案头《皇吴祖训》上,\"若无这三重文书,纵是本宫,也难动官印分毫!\"
永熙帝突然将御笔掷在砚台,墨汁飞溅在黄绫上,晕开的墨迹像道蜿蜒的血痕:\"够了!\" 他的目光掠过赵王新补的绯色官服 —— 那是元兴帝亲赐的颜色,此刻却刺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着诸王共审此案,三日后,\" 他指向殿角铜漏,\"初刻前陈齐人证物证。\"
\"陛下,\" 他仰头时喉结滚动,声线微颤,\"此等章痕需经东宫官印三重勘合,\" 目光扫过太子铁青的脸,\"非寻常匠人可仿。\" 殿中烛火被穿堂风撩动,将他的影子扯得老长,恰似被架在火上炙烤的囚徒。
赵王萧栎适时跨出班次,月白缎面袍袖拂过青砖,腰间鱼符轻响:\"储君涉事,关乎国本,\" 他垂眸掩住眼底翻涌的精光,\"刑部职司重大,臣请暂摄其事,必按《大吴会典》彻查。\" 话尾微扬,暗藏锋芒 —— 他等这刻,已候了整整数月。
太子萧桓靴底碾碎砖缝草芥,额间青筋随话音起伏:\"王侍郎饱读《会典》,当知官印流转需经尚宝司备案!\" 袍袖甩过烛台,灯油溅在青砖上腾起青烟,\"分明是有人盗印嫁祸,混淆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