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第2页)
萧栎的喉结剧烈滚动,手中绢帛发出细碎的撕裂声。他望着谢渊腰间的御史银印,忽然强作镇定:\"御史大人怕是看错了\"
\"是否看错,验墨便知。\" 谢渊的银针已刺入落款墨渍,挑起的墨团在火折子上渐渐融化,沉渣如细砂般坠落。他展开宗人府锦盒中的祭陵祝文残稿,两张残页在夜风里轻轻震颤:\"韩王去年祭陵用墨,\" 他指向残稿边缘的褐色斑点,\"含河湟杂砂,\" 又望着渐渐析出砂粒的密证,\"与《司礼监用墨则例》中 " 杂质超标,仅供私密 " 的批注,\" 声音陡然冷如冰锥,\"如出一辙。\"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封缄处的浆糊。谢渊的银刮片刚触及白色胶痕,松烟香便混着焦麦味涌进丹陛。\"鲁王府秘档,\" 他取出裹着黄绫的《茶宴仪轨》,\"载其封笺必用庐山松脂熬炼,\" 刮片在火上划出半弧,焦香里竟透出若有若无的檀木味,\"去年重阳宴剩余浆糊,\" 他望向鲁王所在的阴影处,\"尚存在宗人府冰窖,\" 又转向成王,\"要不要臣当庭比对?\"
萧栎手中的绢帛 \"啪嗒\" 落地,恰好盖住丹陛砖缝里的玄武纹。他望着谢渊眼中的锐光,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御花园,这个御史也是用这样的目光,掀开了襄王贪腐的盖子。\"谢御史,\" 他的声音终于泛起颤音,\"这不过是误会\"
\"误会?\" 谢渊的验纹镜再次对准绢帛,镜光里分明映出暗织的 \"回纹水波纹\"—— 秦王母妃娘家织造局的标记。他没有揭穿这个更隐秘的关联,只是俯身捡起绢帛:\"殿下可知,\" 他的声音突然放软,\"这绢帛边缘的修补痕迹,\" 指腹划过不易察觉的细缝,\"与秦王十五年的旧物账,亦能对上。\"
丹陛两侧的铜鹤香炉飘出沉水香,却掩不住空气中的松烟焦味。谢渊望着成王青白的脸色,忽然想起在江西平反时,那些被冤的茶农也是这样的表情 —— 只不过此刻面对的,是天家贵胄。他整理衣袖,验纹镜的链条在寂静中发出轻响,那是律法的重量,也是真相的声音。
验功房内烛火如豆,谢渊的验铁石在青铜令牌表面划出火星,锡铅混合的金属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他将令牌对准烛火,青铜表面的锡铅配比在光晕中显形:\"锡三铅七,\" 指尖划过《武库甲仗谱》泛黄的页面,\"与三年前鲁王府私铸铁坊出土的甲胄残片,光谱完全一致。\" 周立捧着典籍的手微微发颤,烛影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阴影,映得谢渊眼中的锐光愈发刺眼。
\"这种配比\" 谢渊的指尖划过令牌边缘的北斗状砂眼,\"韧度不足,\" 验铁石重重敲在砂眼处,发出暗哑的回响,\"本应在铸造时便被淘汰,\" 又取出赵王粮庄改建铁坊的十七号模具拓片,\"却与模具磨损痕迹丝毫不差 ——\" 他忽然抬头,目光扫过验功房角落的甲胄残件,\"鲁王,你私铸甲胄时,\" 声音陡然冷下来,\"可还记得《武库令》中 " 非奉旨不得私冶 " 的铁律?\"
周立递来的《太医院香谱》还带着宗人府的霉味,谢渊的验纹镜对准令牌握柄的沉香木:\"庐山枯松脂,\" 他的指腹碾过茶褐色斑点,\"与前年李焕案中,\" 声音放轻,\"证人袖底残留的成分,\" 又用银针挑出极小的铜珠,\"刻着 " 廿三 ",\" 对照《宗人府器物账》中鲁王进献记录,\"正是廿四号香药匣的锁扣残件 ——\" 银针在烛火上泛着冷光,\"看来鲁王的香药匣,\" 顿了顿,\"不仅装香料,还装调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