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但凭铁证剖迷雾,不负苍生不负君(第3页)
谢渊却不依不饶:“成王殿下,太子字迹、特殊固色技法、与灯座铭文的呼应,这一切都指向您与太子之间的隐秘联系。您当真一无所知?”
“谢渊,休得放肆!” 成王的支持者跳出来,“仅凭几块地砖残片,就想构陷成王殿下,居心何在?”
谢渊正色道:“下官只认证据。在律法面前,无论是谁,只要触犯国法,都应受到惩处。”
永熙帝看着朝堂上的争论,神色阴沉。这场关于权力密码的辩论,让他对诸王的野心愈发警惕。
街头巷尾,书生们热议储君策论,看似文人清谈,实则暗藏玄机。谢渊派人收集残稿,仔细查验。
“某生文章用墨含龙脑香,与焚符铜炉的蜡油成分一致。另一份策论纸边印记,正是矫诏同作坊的制假标记。” 谢渊皱起眉头,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又对书案下的纸灰堆进行化验,采用《天工开物》的 “淋灰法”:“含与太子甲胄相同的齐地棉絮灰!看似民间清议,实则是诸王用‘废储棉絮 + 伪造文书’操纵的舆论战!”
谢渊在朝堂上揭露此事,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诸王的官员纷纷指责他小题大做:“不过是书生言论,何必当真?谢大人这是想禁锢言论自由吗?”
“言论自由,不是谋逆的借口!” 谢渊义正言辞,“这些策论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祸心,意图扰乱朝纲,误导百姓。放任不管,必将危及社稷!”
双方激烈辩论,一方试图掩盖真相,维护诸王利益;一方坚守正义,誓要揭露阴谋。这场舆论之战,成为朝堂博弈的又一战场。
戌时,谢渊立于验功房,手中放大镜映着天边残阳,一片血红。周立匆匆赶来,神色焦虑:“大人,诸王已串联六部官员,明日朝堂恐怕……”
“怕什么?” 谢渊握紧腰间令牌,那是永熙帝亲赐的查案信物,“我既承君恩,便要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休想让我退缩!”
与此同时,秦王、赵王、韩王等人在王府中密谋。秦王脸色阴沉:“这谢渊实在难缠,若不除去,必成大患!”
赵王冷笑:“怕什么?明日朝堂,六部官员都会为我们说话。就算他证据确凿,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韩王却忧心忡忡:“不可大意。谢渊此人刚正不阿,又深得陛下信任,我们还是要小心为妙。”
夜色渐深,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黑暗中酝酿。九王夺嫡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而谢渊,将独自面对这滔天巨浪。
卷尾
太史公曰:九王逐鹿,乱象丛生。秦王借整军以扩势,赵王私铸币而谋利,韩王假查案以藏奸,成王通废储而图变。谢渊以一人之力,凭典籍为剑,借物证作盾,在朝堂与群奸周旋。其查案之严谨,辩论之犀利,尽显包龙图之刚正、狄阁老之睿智。然诸王势力盘根错节,官官相护成风,正义之路,道阻且长。然谢渊之志,日月可鉴;其行,天地可表。惟愿律法终能涤荡奸邪,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