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291章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第3页)

对于那些看重名声、追求清誉之臣子,朕会满足他们对名声之追求,给予他们能够彰显清誉之职位或机会。例如,让他们主掌御史台这一负责监察百官、维护朝廷清正之机构,使其有机会在众人面前树立公正廉洁之形象。然而,朕会在其周围安插细作,对他们之一举一动进行监视。一旦发现他们有违背清誉之行为,朕便能及时知晓,从而对其进行制衡。

譬如,若某臣子对军事权力极度痴迷,一心想要扩充自己之军队势力。朕在权衡之后,或许会表面上答应他扩军之请求,满足其对军事权力之追求。但与此同时,朕会下令让其军队之军需物资必须经过户部之直接管理。户部作为朝廷掌管财政和物资调配之重要部门,处于朕之掌控之下。如此一来,该臣子之军队扩充与日常运作皆离不开户部之支持,而户部则会按照朕之意志行事,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这位臣子之军事权力扩张,使其无法脱离朕之掌控。

又如,某臣子十分注重自己之名声,在朝堂上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着称。朕为了掌控他,可能会让他主掌御史台,赋予他监察百官之重任,满足他追求清誉之心理。然而,暗中却将他之门生故吏调往边疆等偏远地区。门生故吏乃臣子在朝堂上之重要支持力量,将他们调离中央,削弱了该臣子在朝堂上之潜在势力,同时也对他形成一种威慑,使其不得不谨慎行事,时刻留意自己之言行,以免因不当行为而失去朕之信任。

通过精准揣度臣子们之内心欲望,抓住他们之关键弱点,朕便如同握住了臣子之 “七寸”。无论臣子们如何行动,皆难以逃脱朕之掌控,从而能够根据朝廷之需要,随意驱策臣子,确保朝堂权力之稳定与平衡,维护朕之统治地位。汝亦当如此,洞察臣心,掌控全局。

心术:至公至明,藏锋于鞘

帝王之心术,绝非寻常人所理解之阴谋诡计,实乃一种高明之阳谋。此心术旨在通过巧妙之手段,既维护帝王之权威,又能使天下臣民信服,以达稳固统治之目的。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尤其是涉及重大国策之改变,朕会精心运用此心术。

当朕欲推行某项国策变革时,不会直接表明自己之意图,而是会巧妙地借助臣下之口提出相关提议。臣子们在朝堂之上,基于各自对局势之判断和对朕心意之揣摩,自会有人站出来提出与朕想法相符之建议。此时,朕便顺势做出决断,批准这项提议,仿佛一切皆是顺应臣子们之建议和朝廷之需要,向天下展示朕之决策乃是出于公正无私之考量。

例如,若朕有心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朕不会直接下诏宣布削藩,而是先暗中示意御史台之官员上奏藩王之不法行为。御史台作为朝廷之监察机构,对藩王之行为负有监督职责。在朕之暗示下,御史台会悉心搜集藩王各种违法乱纪之证据,并将其奏报给朝廷。此等奏报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为削藩提供了舆论基础。紧接着,朕会召集朝臣共同商议此事。在朝堂之上,大臣们会围绕藩王之不法行为和是否削藩展开激烈讨论。此时,朕只是静静地倾听各方意见,不轻易表态。待朝臣们充分发表观点后,朕再顺应大多数朝臣之意见,做出削藩之决策。如此一来,削藩这一重大决策并非朕独断专行,而是顺应公议,彰显了朕之至公之心,使天下臣民皆认为此乃为了国家之长治久安,从而减少了决策推行过程中之阻力。

在处理涉及臣子生死去留之大事时,朕同样会运用此心术,并且注重藏锋于鞘。若欲除掉某位臣子,朕不会贸然行动,而是先故意放纵他,让他之骄横跋扈逐渐显露出来。随着时间之推移,这位臣子之行为会引起其他臣子之不满,甚至触犯众怒。此时,朕再借助公议之力量,以众人之名义对其进行惩处,将其诛杀。如此做法,既达到了除掉臣子之目的,又不会让朕落下滥杀无辜之恶名,反而让天下人看到朕是顺应民意,维护朝廷公正。

相反,若朕想要留下某位臣子,即便该臣子犯了一些小过错,朕亦会选择纵容。盖因这位臣子或在某些方面对朝廷仍具重要价值,如拥有较高之清名,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导向;或在某个领域具备独特之才,能为朝廷所用。朕会利用其清名,为朝廷树立正面形象,同时亦让其他臣子目睹朕之容人之量,进而赢得臣子们之忠心。

通过这般方式,臣子们可见朕行事,表面上遵循公正之原则,以公议为导向做出决策,然实则暗藏朕之私人意志,巧妙地操控着臣子们之命运与朝廷之走向。朕凭借此心术,牢牢掌握威福之权,使臣子们对朕既敬畏又忠诚,从而确保王朝统治之稳定。

吾儿,帝王之道,博大精深,上述诸术,需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望汝以史为鉴,勤加思索,洞察人心,善用权谋,如此方能保我朝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太上皇 永熙帝

卷尾

太史公曰:永熙帝授子六术,皆离不了 \"控\" 字:控臣下以制衡,控赏罚以立威,控心数以掌权。其术直白如商君书,务实似厚黑学,道尽帝王驭下本质 —— 无真心亲疏,唯有利益权衡;无虚仁假义,全是利害计算。九王夺嫡教会帝王:在权力场中,所谓为君之道,不过是把臣下当棋子,把权柄当秤杆,永远让自己坐在天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