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想得山庄长夏里,石床眠看度墙云(第3页)
赵忠的刀 \"当啷\" 落地,他望着谢渊手中的勘合,突然想起王真的警告:\"谢渊熟稔永熙朝旧制,切勿在勘合上露马脚。\"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输在一个编号上。
银库铜锁打开的瞬间,一股浓烈的潞盐气息扑面而来。十万两盐税银竟用晋王府的绸缎包裹,每匹绸缎的机头都绣着麒麟纹 —— 晋王府的专属标记。谢渊拿起一锭银子,底部极小的 \"晋\" 字在阳光下闪烁,与《汰除军伍》案中私军甲胄的暗记完全相同,而银锭的成色,经《户部银锭规制》比对,含银量比官定标准低三成 —— 典型的晋王府私铸特征。
李邦彦颤抖着递出密信,信末王真的花押与《内宦索贿》案中的密信笔迹经《笔迹鉴定录》比对,出自同一支狼毫,连顿笔处的墨渍都一模一样。而信中 \"火器采购\" 的字样,更与黄河渡口查获的火油来源 —— 晋王府私矿,形成完整证据闭环。\"谢大人,\" 李邦彦泣不成声,\"卑职愿指认王真,他... 他还私刻了司礼监的关防...\"
夕阳将 \"盐运司\" 匾额染成血色,玄夜卫已将赵忠押往三法司。谢渊站在银库前,看着书吏重新封存盐税银,每箱都贴上三方会签的封条,火漆印在暮色中泛着红光。他摸了摸腰间的关防,铜纽上的 \"天宪\" 二字,与银库门上新贴的《盐税解运章程》相互辉映。
张淳匆匆赶来,呈上从赵忠身上搜出的蜡模 —— 王真私刻的司礼监关防,蜡油里还嵌着未燃尽的潞安绸,正是包裹盐税银的同款。\"大人,\" 张淳低声道,\"王真在密信里说,这批盐税银将用于购买佛郎机炮...\"
谢渊的目光一凛,望向北方边关的方向。他知道,这场盐税之争,不过是晋王谋逆的冰山一角。但至少,今天,律法的光辉照亮了盐运司的正堂,让官官相护的黑幕出现了裂痕。
当更夫敲响黄昏第一梆时,谢渊在《盐法条例》空白处写下批注:\"矫旨者,斩;分润者,绞;知情不报者,连坐。\" 墨汁渗入纸背,与李邦彦的血渍交融,在暮色中凝成两个字 —— 天宪。这是律法的威严,更是他对天下百姓的承诺: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践踏百姓的血汗,都不能凌驾于律法之上。
卷尾
太史公曰:观王真矫旨盗税一案,方知官官相护之网,非深察细究不能破,非以实证相链不能摧。谢渊之智,在
于将《盐法条例》烂熟于心,从盐税解运的三方会签流程,到火漆印泥的材质规制,皆成破局之钥;谢渊之勇,在于直面镇刑司刀兵,以账册为剑,以勘合为盾,护十万民脂民膏不落入私囊。
本案之妙,妙在三层证据链环环相扣:首查勘合真伪,识破矫旨破绽;次验印泥银锭,坐实宗藩分润;终核笔迹密信,揭露火器阴谋。每一层推理,皆依官制条文;每一处举证,皆赖实物比对。此等查案之法,非凭空而论,乃循规而索,合律而断,使王真之流虽善钻制度空子,终难逃物证天网。
谢公此举,既护当下盐税,更立后世典范:官制之善,在于细节完备;律法之威,在于执行不苟。当盐运司的铜钟再次敲响,那十万两盐税银正运往边关,化作将士的粮草、灾民的粥米,而谢渊留下的,不仅是一本本详实的账册,更是一种信念 —— 只要心怀百姓,深研律法,必能在官官相护的迷局中,辟出一条清明之路。此等精神,正如他所咏煤炭,燃尽自身,温暖苍生,虽经岁月,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