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331章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第3页)

混乱中,玄夜卫统领李正凑近谢渊,压低声音:“大人,已联络漕帮另一支脉,他们痛恨王真已久,愿暗中相助。”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阵阵呐喊,漕帮的船队载着粮食和器械,破浪而来,船帆遮天蔽日。王真望着密密麻麻的船只,脸色由红转青,又由青转白,最后只得咬牙切齿地一甩袖子,悻悻离去。

新道即将贯通时,王真狗急跳墙,使出了最后杀手锏。他趁夜派人掘开黄河支流,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奔腾而来,瞬间淹没了周边的村庄和田地。洪水奔涌而至时,谢渊正在堤坝上巡查,看着远处滔天的浊浪,他的心猛地一沉。

“大人快走!洪水来了!” 李正拽着他的胳膊,大声喊道。

谢渊甩开李正的手,目光坚定地望着浑浊的洪水:“开闸!把洪水引入泄洪渠!通知百姓,立即转移!” 他抓起铁锹,带头冲向决口,暴雨倾盆而下,打在他的脸上生疼,官袍被洪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行动十分不便,但他却浑然不顾。他嘶吼着指挥百姓抢险,声音渐渐嘶哑,可他依然没有停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住新道,保住百姓的性命。当洪水终于退去,新道虽受损严重,但主体工程得以保存,谢渊却累得瘫倒在地,望着千疮百孔的工地,眼中满是疲惫和欣慰。

玄夜卫在王真的私宅展开了严密搜查,经过一番努力,搜出大量密信,其中不乏与漕帮、豪强勾结的证据。信件上的字迹和印章,清晰地记录着他们如何贪污受贿、阻挠新道开凿、中饱私囊的罪行。

当谢渊将证据呈给德佑帝时,王真瘫倒在地,脸色惨白如纸,尖细的嗓音变得沙哑而颤抖:“谢渊,你好狠的心... 我不会放过你的...”

德佑帝拍案而起,龙颜大怒:“彻查!涉案者,一个都不许放过!务必将这群蛀虫一网打尽!” 谢渊望着阶下的王真,想起那些在洪水中丧生的百姓,想起失踪的测绘队员,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夺眶而出。这一刻,他心中的悲愤和委屈终于得到了释放。

片尾

漕运新道正式通航,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两岸百姓夹道欢呼,锣鼓喧天。首艘漕船缓缓驶过新河道,船帆在风中猎猎作响,船头的彩旗迎风飘扬。谢渊身着一品官服,站在船头,望着刻有 “天工开物” 的界碑,心中百感交集,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李正匆匆赶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大人,新道开通后,漕运损耗减少七成!如今粮米源源不断运往京师,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谢渊抚摸着船舷,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眼眶微微湿润:“去告诉陛下,这新道不是我一人之功,是万千百姓用血汗换来的。只要漕运畅通,百姓就有活路,这便是我毕生所求。” 他的目光坚定而温柔,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大吴王朝繁荣昌盛的未来。

大吴学子仍在研读《谢公漕运改制记》。书中详细记载着漕运新道的勘测过程,以及那些刻有 “天工开物” 的标杆如何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当漕船驶过新道,老船工们仍会讲述当年谢大人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的故事,他们的声音在河面上回荡,一代传一代。而 “天工开物” 这四个字,不仅是测量标杆上的印记,更成为了廉洁奉公、为民造福的象征,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百姓的福祉,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改漕运之道,可知兴利除弊,难在革故鼎新;治国安邦,贵在为民谋福。其以《舆地测量法》为器,破奸佞之阻;以 “天工开物” 为志,立百年之功。漕运新道,非独河道之改,更是吏治之新;非独钱粮之通,实乃民心之聚。

昔王真之流,结党营私,阻新道以谋私利,陷万民于饥馑。然谢渊以左都御史之威,持监察之权,朝堂之上,怒斥群小;荒野之间,亲涉险途。其肩扛烫伤之痛,目睹匠人惨死,仍矢志不渝,此等坚忍,非铁石心肠,实乃心系苍生。当洪水肆虐,他舍身抢险,嘶吼之声穿透雨幕,只为护住新道与百姓,尽显忠勇本色。

新道既成,漕运损耗锐减七成,京师粮仓充盈,万民得安。此功非谢渊一人之力,然若无其力排众议、智斗奸邪,又安能成此壮举?德佑帝彻查贪官,吏治为之一清,实乃谢渊之功也。

大吴学子研读《谢公漕运改制记》,老船工讲述其传奇故事。“天工开物” 之标杆,不仅丈量了河道

,更丈量出为官者的担当与操守。谢渊之精神,如运河之水,绵延不绝,激励后世官员廉洁奉公、为民请命,成为大吴王朝吏治之典范,亦为华夏治国理政之瑰宝,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喜欢玄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