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335章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逝几时休(第3页)

课堂上,世家子弟派来的 "学员" 故意捣乱。有人将水准仪摔在地上,玻璃镜片碎成蜘蛛网状;有人在测量时故意报错数据,还嬉皮笑脸地做着鬼脸。谢渊夺过教鞭,重重拍在讲台上,震得粉笔灰簌簌落下。他指着墙上黄河决口的舆图,声音发颤:"这里去年淹死三百二十七人,其中妇孺一百零三口。你们若继续胡闹,就是帮凶!" 他的眼中泛起血丝,闹事者见状,纷纷低头不语,有学生偷偷抹起了眼泪。

首届学员毕业前夕,学堂突发大火。浓烟滚滚中,谢渊冲进火海,热浪扑面而来,几乎要将他吞噬。他在档案室抱出被浸湿的《河防通议》抄本,头发被烧焦蜷曲,衣衫被梁柱划破,血迹斑斑。

在火场灰烬中,他发现几块镇刑司专用的火油陶罐碎片,边缘还沾着熟悉的玄色漆皮。他捏着碎片,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彻查!" 他对玄夜卫统领嘶吼,声音几近破音,"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幕后黑手揪出来!" 审讯之下,真相大白 —— 王真勾结河官世家,妄图在学员毕业前毁掉学堂声誉,断了谢渊的革新之路。

毕业典礼当日,黄河岸边旌旗招展,鼓乐齐鸣。谢渊将用黄河泥沙烧制的陶印,郑重授予优秀学员。陶印还带着窑炉的余温,他语重心长:"此印取自河底,望你们牢记,治河如治水,需脚踏实地。河工之责

,重于泰山!" 学员们高举陶印,齐声宣誓:"修河护堤,至死方休!" 声音响彻云霄,惊起一群白鹭,扑棱棱飞向蓝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后,学堂制度不断完善:设立 "河工科考",与科举并行;建立实习制度,学员需在河道衙门历练半年。谢渊编写的《河工学则》,书页间满是批注修改的痕迹,每一处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成为各地效仿的范本。

片尾

河工学堂在全国推广。谢渊巡视江南学堂时,收到御史台弹劾:"擅改学制,乱了祖宗成法。" 他站在学堂的测量场上,望着学生们认真测绘的身影,将弹劾奏折投入火盆。火苗舔舐着纸张,他喃喃道:"若成法能治河,何须我等?"

各地学堂培养的河工,在疏浚运河、加固堤防中屡建奇功。漕运损耗减少六成,黄河决口次数逐年下降。运河两岸,百姓们传颂着:"谢大人的学堂,教出的是治河的能人,更是救命的菩萨。" 每到农闲时节,学堂外便聚满旁听的百姓,他们渴望知识,更感恩谢渊带来的改变。

如今,每到河工学堂招生季,各地学子背着行囊,沿着运河奔赴学堂。运河上的商船为他们让路,渡口的艄公免费摆渡。学堂门前的石碑上,刻着谢渊手书的训诫:"河务即民务,治水先治心。" 毕业的河工们佩戴着陶印,走向河道各处。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守护着大吴的千里河防。在黄河大堤上,在运河闸口旁,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百姓们说起谢渊,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激,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治河的史册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河务事业不懈奋斗。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创河工学堂,可知育才者,国之根本;革新者,治世之要道。其以经世之学破世袭之锢,以监察之权卫办学之基。此堂非独授测量堤防之术,更立为民请命之志。谢公不畏谤议,不惧生死,于惊涛骇浪间辟求学之路,在重重阻挠下育治河英才。终使河工有专学,水患有良策,漕运复畅通,百姓得安宁。后之治河者,当效其志,守此学,育此才,方不负黎庶所托,江河安澜。

喜欢玄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