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338章 常年仓廒虚且敝,哪得余粮济荒途(第2页)

文华殿的金砖映着晨光,谢渊展开黄绢图纸,通风槽的走向在图上如脉络般清晰:"陛下,仓顶坡度须按《考工记》' 五分去一 ' 之制,窗棂朝东南开九寸,离地五尺设五组对开气眼。" 他指向图中仓底的三层陶砖,"此层用苏州金砖错缝铺设,砖下垫生石灰,潮气自下而上,必经三道关卡。"

户部尚书周崇礼的象牙笏板重重磕在龙案上,袖口滑落的账单上 "太湖石二十车,银八千两" 刺目惊心:"谢大人,改仓需银三十万两,足够从江南买粮赈济!" 他腰间的玉坠叮当碰撞,正是永熙帝新赏的和田玉。?求-书¨帮~ \冕.肺+粤~渎`

谢渊翻开《灾荒疏》,指尖划过霉变粮食的数目:"去岁霉变十万石,够十万百姓吃半年。周大人账本里,修仓银两分作三分花,防潮钱拿去修别苑假山。" 他突然逼近,嗅了嗅周崇礼袖口的沉香,"这味道,比徐州仓的腐粮还重吧?" 殿内倒吸冷气声此起彼伏,谢渊从袖中抖出一沓供词,每张纸角都按着带血的指印 —— 那是他在诏狱守了三天三夜,用自己的官服为濒死仓吏擦血才换来的证词。

镇刑司大太监王真的尖啸刺破寂静:"妖言惑众!" 却见谢渊当众抖开另一张图,竟是各地仓廒的贪腐网络图,

镇刑司的腰牌标记密密麻麻,如老鼠啃咬过的粮袋般千疮百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州窑厂的窑洞前,谢渊捏着次品砖的裂痕,听着窑主的哭声,突然想起陈九叔说过的 "砖要烧足二十一日,急火快烧必酥"。次品砖上 "河道总督府专用" 的印戳还带着新泥,他转身对玄夜卫:"去查总督府的船运记录,看有多少急火砖进了私窑。"

京城工部衙门,谢渊抽出玉带砸向松木梁,木屑纷飞中,工部侍郎的脸比木料还白:"松木易腐易蛀,你们拿修仓银换松木,拿百姓的命换银钱!" 他捡起地上的工料单,"柏木价高却耐用,账上却记着松木的价 —— 中间的差价,够填几个仓廒?"

回到衙门,案头的《营造法式》底图又被泼了墨,却掩不住通风槽的走向。谢渊对着残图冷笑:他们烧了勘查笔记,换了材料,却烧不掉刻在匠人心里的规制 —— 陈九叔早已带着徒子徒孙,在破庙里拓印了三份副本。

定稿前夜,谢渊正在书房校勘通风槽角度,三支弩箭突然破窗而入。他本能地用镇纸格挡,火星溅在羊皮图纸上,却见贼人招式狠辣,招招直取案头。"你们毁得了图纸?" 他后背抵着书柜,手中紧攥着陈九叔冒雨送来的副本,余光瞥见贼人腰间玉佩 —— 正是王真书房案头的 "王" 字佩。

混战中,谢渊左臂中刀,血滴在图纸上的通风槽走向旁,竟像极了匠人画的标尺。天明时,陈九叔带着二十名匠人跪在衙门前,每人手中都捧着拓印的草图:"大人,我们都记下了,通风槽要开在 ' 地五尺,高九寸,对开如雁阵 '。"

开封新仓奠基,谢渊脱去官袍,与匠人同挥木杵夯筑防潮层。三合土混着碎瓷片的清香在阳光下蒸腾,他忽然触到木杵下的异样 —— 半截腐木混在三和土中,本该是坚硬的柏木,却已被虫蛀空。

"镇刑司百户张彪。" 管工吏员抖着手递上字据,墨迹未干的落款旁,盖着半枚模糊的玄色腰牌印。谢渊摸着腐木上的虫洞,忽然想起徐州仓的粮袋,那些被虫蛀的孔洞,竟与这木头上的一般大小 —— 原来他们早就在旧仓里做了手脚,就等着新规仓廒失败。

当夜的伏击来得毫无征兆,铁蒺藜的倒刺扎进掌心时,谢渊却笑了。他知道,这带血的印记,终将成为呈给陛下的证据 —— 就像老仓官血书里的字迹,终将在新仓的通风槽下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