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397章 公道存心中,清风满襟起(第2页)

代王萧灼突然出列:"陛下,三虎虽有罪,但念在他们曾为朝廷效力的份上,求陛下从轻发落。" 他的金冠在阳光下闪着光,却掩不住眼底的慌乱 —— 他的王府中,也藏着一枚刻着 "肆" 字的马印。德佑帝冷冷地看着他:"代王是想替他们说情,还是想替自己说情?" 代王顿时语塞,慌忙伏地谢罪。

谢渊让人取来王林案的卷宗,其中的《飞鹰厂花名册》上,赫然写着三虎的名字,旁边标注着 "马印编号:壹、贰、叁",日期是德佑八年 —— 比他们声称 "被胁迫" 的时间早了两年。"你们早在八年前就加入了飞鹰厂," 谢渊的指节叩着卷宗,"所谓的 ' 被胁迫 ',不过是你们为自己找的借口!"

卷宗里还有三虎分赃的记录:许显分得战马三百匹,张诚分得盐引五千,李嵩分得瓦剌的药材十车。这些记录与从他们府中搜出的财物完全吻合。"现在,你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谢渊的目光扫过三虎,他们的头埋得很低,像三只待宰的羔羊。

殿内的檀香燃尽了,太监换上新的香,烟气袅袅升起,却驱不散殿内的罪恶气息。谢渊知道,这场公审还没结束,后面还有更多的人要被牵扯出来,但他有信心,无论牵扯到谁,都要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吏部尚书突然出列,他的胡须花白,说话时带着颤音:"陛下,三虎虽犯了罪,但毕竟是朝廷重臣,"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的年轻官员,"若严惩,恐寒了百官之心。" 他身后立刻有几位老臣附和,他们都是三虎的同乡或同年,平日里互相照应惯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冷笑一声:"寒了百官之心,总比寒了边军之心好!" 他指着账册,"这些银子,本是边军的军饷,他们却用来买战马送给敌人;这些盐引,本是用来换粮草的,他们却用来换割地的承诺。"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边军在长城上流血牺牲,他们却在京城中中饱私囊,这样的人,不该严惩吗?" 老臣们被问得哑口无言,纷纷低下头。其中一位突然想起自己儿子在边军服役,上个月还寄信来说军饷被克扣,顿时脸上火辣辣的,再也说不出一句求情的话。

代王萧灼带着几位宗室亲王跪在殿外,高声喊道:"请陛下念及宗室颜面,赦免三虎之罪!" 他们的金冠在阳光下排成一排,像是在炫耀自己的特权。德佑帝的脸色越来越沉,谢渊适时说道:"陛下,宗室若插手司法,《大吴会典》就成了一纸空文,今后谁还会遵守国法?"

玄夜卫突然来报,代王的府中搜出与三虎往来的密信,其中一封写着 "事成之后,盐引分亲王三成"。谢渊将密信呈给德佑帝,皇帝看后猛地将信纸摔在地上:"连宗室都敢勾结,你们真是胆大包天!" 代王等人顿时面如死灰,再也不敢作声。

殿内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官员们连呼吸都放轻了。谢渊知道,这不仅是在审判三虎,更是在挑战整个官官相护的体系,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但他别无选择,为了那些在长城上牺牲的边军,为了大吴的国法,他必须坚持下去。

谢渊让人将三虎的家眷带到殿外,隔着窗棂与他们相见。许显的儿子哭喊着:"爹爹,你把贪来的银子藏在哪里了?母亲说找不到银子,我们就要被抄家了!" 这话像一把尖刀,刺穿了许显最后的伪装。

张诚的妻子则对着殿内喊道:"大人,你快招了吧,玄夜卫都查到我们在江南的庄园了!" 她的哭喊让张诚彻底崩溃,瘫在地上再也起不来。李嵩的女儿年幼,不懂发生了什么,只是哭喊着要爹爹,这哭声让殿内的许多官员都红了眼眶 —— 他们也是为人父母,却很难想象李嵩能做出通敌叛国的事。

谢渊看着这一幕,心中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沉重的悲哀。他知道,这些家眷也是受害者,但国法无情,谁也不能例外。他转向德佑帝:"陛下,证据确凿,请陛下圣裁。"

德佑帝猛地一拍龙椅的扶手,震得案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朕真是瞎了眼!" 他的声音带着愤怒,"朕以为你们是朝廷的栋梁,没想到却是蛀虫!" 他指着三虎,"你们掌管司法,却知法犯法;你们掌管钱财,却中饱私囊;你们掌管刑狱,却草菅人命!"

皇帝的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还有你们," 他的声音带着失望,"明知道他们有问题,却因为同乡、同年,就互相包庇,这就是朕的朝廷吗?" 官员们纷纷伏地请罪,不敢抬头。

德佑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谢渊,你说,该如何处置他们?" 谢渊朗声道:"按《大吴刑律》,通敌叛国者,凌迟处死;贪赃枉法者,斩立决;包庇者,同罪!"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殿内回荡。

许显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突然站起身,恶狠狠地盯着谢渊:"谢渊,你别得意,飞鹰厂的势力远比你想象的强大,你早晚也会落得和我们一样的下场!" 谢渊毫不畏惧地回视他:"我不怕,只要能为国除害,死又何惧?"

张诚则不停地磕头,求皇帝饶他一命,直到额头磕出血来。李嵩却闭上眼睛,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德佑帝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处死三虎会引起朝廷的震动,但如果不严惩,国法就会失去威严,大吴也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最终,德佑帝下旨:"许显、张诚、李嵩通敌叛国,贪赃枉法,罪大恶极,着即凌迟处死,家产抄没,家人流放三千里。" 这道旨意让殿内一片寂静,连风都仿佛停了。

三虎被玄夜卫拖出殿外时,许显还在疯狂地咒骂,张诚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李嵩则面如死灰。殿内的官员们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各有感慨。有人庆幸自己没有被牵扯进去,有人为三虎的下场感到惋惜,还有人则在暗中盘算着如何应对接下来的风波。

谢渊站在殿中,看着三虎被押走,心中百感交集。这场公审虽然暂时结束了,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飞鹰厂的势力还没有被彻底清除,官官相护的恶习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国法,总有一天能让大吴的朝堂变得清明。

殿外的阳光照了进来,落在金砖上,泛着温暖的光芒。谢渊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推行新的盐引制度,要整顿三法司,要为边军争取更多的军饷…… 这些事情都不容易,但他有信心,因为他背后有国法,有民心,还有一位支持改革的皇帝。

德佑帝在公审结束后,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推行新的盐引制度。谢渊提出的 "太仆寺直管,三司会签" 制度被采纳,规定盐引的发放必须经过太仆寺、户部、玄夜卫三方审核,缺一不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制还规定,三法司的官员必须定期轮岗,避免形成小团体;边军的战马采购由皇帝亲自审批,防止有人从中作梗。这些制度的出台,让朝堂为之一振,许多官员都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谢渊在朝堂上宣读新制时,官员们的表情各不相同。有人支持,有人观望,还有人暗中反对,但在德佑帝的支持下,新制还是顺利推行了下去。

三虎被处死后,朝廷对三法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凡是与三虎有牵连的官员,一律被革职查办;涉嫌贪腐的,抄没家产;通敌叛国的,株连九族。

玄夜卫在全国各地展开调查,许多隐藏的飞鹰厂成员被揪了出来,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这场清洗虽然引起了一些震动,但也让朝堂变得更加清明,官员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

谢渊在清洗过程中,坚持 "疑罪从无" 的原则,避免冤枉好人。他让人仔细核查每一个案件,确保证据确凿后才定罪。这种严谨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官员的尊重。

新制推行后,边军的军饷和盐引得到了保障,长城上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大同马市的交易也变得更加规范,晋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

百姓们听说三虎被处死,都拍手称快。他们纷纷称赞谢渊的刚正不阿,说他是大吴的 "青天"。在大同马市,边民们还自发地为谢渊立了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 "公正廉明,为民除害" 八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