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宁拙毋巧,此吾心也
卷首 《大吴食货志》载:"开中制者,以盐引召商输粮边地,实乃军饷之基石。然日久生弊,商官勾结,屡禁不止。" 德佑十九年暮春,早朝的薄雾还未散尽,吏部尚书的弹劾奏疏已如乌云压境 —— 谢渊整顿开中制的举措,不仅触怒了晋商,更唤醒了王林旧部的蛰伏势力,一张由流言、旧怨、新仇编织的大网,正悄然收紧。
" 或谓予曰:' 子拙乎?'
予曰:' 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
宁拙毋巧,此吾心也。"
太和殿的晨光斜斜切过金砖,将郑淮捧着的奏疏照得透亮,墨迹浓得像化不开的墨锭,在宣纸上洇出细微的毛边。他上前三步,皂色官袍的下摆扫过丹墀的青苔,声音字字如刀:"臣郑淮,弹劾大同巡抚谢渊三大罪!"
"其一,擅改开中旧制!" 郑淮展开奏疏,指尖点着 "纳米中盐" 四字,"元兴帝定 ' 纳米中盐 ' 之法,沿用上百年,谢渊竟私改为 ' 银盐并收 ',美其名曰 ' 便民 ',实则坏祖宗成法!"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御座,"其二,构陷晋商!范、王等七家盐号世代供边,谢渊却诬指其私售瓦剌,查抄账册,逼得张家口、大同马市盐商罢市,如今边军食盐短缺,士兵嚼盐块度日,怨声已传到京师!"
最末一句他加重了语气:"其三,越权用事!玄夜卫本掌缉捕奸佞,谢渊却令其查抄盐号,翻箱倒柜如抄家,商户人人自危,都说 ' 朝廷容不下守法之商 ',此非动摇国本是什么?" 话音未落,他身后七位官员齐刷刷出列,朝珠轻晃间,已在阶下摆出半弧的施压阵仗,晨光里他们的影子交叠,像一张暗网悄然张开。
班末的李大人(王林旧部)紧了紧官袍,袖中那卷 "潞绸百匹" 的清单硌得腕骨生疼。他出列时脚步微顿,声音却刻意拔高,带着几分装出来的焦灼:"《大吴盐法考?卷三》明载:' 开中制沿元兴旧例,非奉诏不得擅改。' 谢大人未奏先改,视祖制如无物,若人人效仿,国法何存?"
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中清单,那是晋商昨夜塞给他的 "润笔费",桑皮纸的糙面蹭得指尖发麻,冷汗顺着脊梁骨往下淌 —— 他比谁都清楚,晋商罢市不是因查私盐,是怕谢渊查出他们用官盐换瓦剌战马的旧账。可此刻箭在弦上,只能硬着头皮接话:"据张家口商户报,自谢大人改制,边地盐价一月涨三成,士兵骂声连天,都说 ' 清官来了,盐罐子空了 '!"
谢渊出列时,青布官袍的领口沾着晨露,他从袖中取出的《边地盐价册》已被翻得卷边,每页都盖着大同卫、宣府卫的鲜红官印,印泥还带着朱砂的腥气。"陛下容禀," 他声如洪钟,震得殿角铁马轻响,"臣改 ' 纳米中盐 ' 为' 银盐并收 ',非为擅改祖制,实因去岁边地大旱,粮食歉收,商户运粮成本涨五成,故许以银补粮缺,每引加收的五分盐税,皆入大同卫《军饷收支册》,正月至三月已充饷银十二万两,有卫所官印为证。"
他翻到册中 "晋商罢市缘由" 页,上面用朱笔圈着七家盐号的名字:"罢市者非寻常商户,乃范、王等七家,他们常年私铸伪引,将官盐售与瓦剌,臣查抄其账册,三年内私售盐引十二万,获利银八十万两,更用伪引套取边军粮草,此才是罢市的真因!" 谢渊的目光如炬,扫过郑淮身后的官员,"至于 ' 惊扰商户 ',玄夜卫所查皆有赃证 —— 搜出的伪引模子、瓦剌马商的书信,难道也是 ' 惊扰 '?"
郑淮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指尖攥皱了奏疏边角,却仍强撑着反驳:"即便有私盐,也应循例交三法司会审,玄夜卫掌缉捕,非掌盐务,谢渊私用玄夜卫,是越权!"
"《大吴宪纲?风宪篇》载:' 边地涉敌私盐,风宪官可会同玄夜卫查办,不必经三法司会稿。'" 谢渊立刻引律回应,声音掷地有声,"臣身为巡抚,兼领风宪事,依规行事,何来越权?倒是郑大人,既非盐务官,却为私盐商辩护,不知是何缘由?"
这话如利剑出鞘,郑淮喉头滚动,一时语塞。御座上的德佑帝指尖叩着龙椅扶手,目光在奏疏与账册间游移 —— 他看清了谢渊册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也瞥见了郑淮身后官员躲闪的眼神,更知道那七家盐号与宗室的千丝万缕。晨光爬过龙椅的 "海水江崖" 纹,将皇帝的犹豫映得分明:公道在谢渊这边,可盘根错节的势力,却让这公道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