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不将金帛盈私箧,唯把冤情系客襟(第2页)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脚步声,镇刑司指挥佥事黄彪带着两名校尉,捧着一个锦盒闯了进来,见帝在此,忙跪下行礼:“臣不知陛下在此,死罪死罪!” 帝冷冷道:“黄指挥不在镇刑司理事,来都察院做什么?” 黄彪叩首道:“臣听闻陛下视察都察院,特来送些‘风宪用品’—— 镇刑司新制的识墨石,比都察院的旧石更灵验。” 说着便要打开锦盒。
谢渊上前一步,挡在锦盒前:“黄指挥费心了。都察院的识墨石虽旧,却能辨真伪;风宪之权在法,不在石之新旧。” 他目光扫过黄彪,“何况河间府的案子未结,黄指挥不去查案,反倒有空送石?” 黄彪脸色一白,强笑道:“谢御史说笑了,黄家是臣远亲,却与案子无关……”
“无关?” 谢渊取过玄夜卫的密报,掷在黄彪面前,“玄夜卫查得,你上月给黄家送了二十匹绸缎,五十两银子,账本上写着‘打点费’—— 这账本的墨迹,用都察院的旧识墨石一验便知真假,黄指挥要试试吗?” 黄彪额头冒汗,语无伦次:“臣…… 臣是给族亲添些家用,并非……”
帝望着黄彪,声音冷如冰:“镇刑司掌缉捕,本应助都察院查案,却勾结地方,欺压百姓,是谁给你的胆子?” 他转向谢渊:“黄彪之事,交都察院彻查,玄夜卫配合,凡牵连者,无论官阶,一律拿下!” 黄彪瘫倒在地,校尉上前将其拖出,锦盒掉在地上,滚出几块成色极佳的识墨石,却无人去捡。
待黄彪被押走,帝重新看向那本 “冤狱登记册”,指尖抚过 “张三家” 的名字:“卿用俸禄助百姓,可知朝中有人说你‘沽名钓誉’?” 谢渊躬身道:“臣不在乎名声,只在乎冤情得雪。若清廉是沽名,那愿天下官皆沽此名;若护民是钓誉,那愿天下官皆钓此誉。”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镇刑司与地方勾结,非一日之寒,臣查案三年,遇阻无数,然每见百姓诉冤时的眼神,便知不可退 —— 风宪官退一步,百姓便无路可走。”
萧桓在侧听得心头震动,他自幼长在王府,见惯了官员的奢华与推诿,从未见过二品大员自掏俸禄助民,更未见过直面镇刑司的强硬。他凑近 “冤狱登记册”,见其中一页写着 “江南盐商与知府分润,百姓盐价翻倍”,谢渊的批注是 “官商勾结,甚于盗匪,查!” 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能看到写下时的愤怒。
帝拿起那支竹笔,在指间转了转:“卿的笔筒为何只插三根笔?” 谢渊道:“一根抄录卷宗,一根批注案情,一根写奏疏 —— 三根足矣,多则浪费。” 帝闻言,对萧桓道:“你看谢卿的衙署,看似空空,却装着天下冤情;看似简陋,却立着国法纲纪。这‘空’,是无私欲之空;这‘简’,是守初心之简。” 他转向谢渊,语气带着嘉许,“卿的俸禄,朕着户部每月补银五十两,专款专用,贴补冤民 —— 风宪官护民,朝廷当护风宪官。”
谢渊叩首:“陛下隆恩,臣代百姓谢过。然补银不必,只请陛下允臣,凡镇刑司经手案件,都察院皆可覆查;凡地方官勾结之事,玄夜卫可直接报都察院 —— 如此,百姓冤情可少,臣俸禄亦够用。” 帝扶起他,目光灼灼:“准奏!都察院为风宪之首,自当有此权。即日起,镇刑司、诏狱署办案,皆需抄送都察院备案,左都御史谢渊,可凭印调取任何卷宗,遇阻挠者,以抗旨论!”
黄彪被押走后,都察院的气氛却未松快。谢渊回到案头,继续核对卷宗,萧桓见他拿起那支秃笔,蘸了松烟墨,在 “河间府案” 后添写:“三月廿三,陛下驾临,允都察院覆查镇刑司案,黄彪收押。” 字迹依旧工整,无半分得意。萧桓忍不住问:“大人不惧镇刑司报复?他们与宗室多有勾结。” 谢渊头也未抬:“风宪官的职责,便是与奸邪为敌。若怕报复,便不该穿这身官袍。” 他指着窗外的柏树,“你看这柏,生于石缝,经风霜而不凋,风宪官当如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过正午,阳光透过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内侍总管李德全轻步上前,躬身道:“陛下,午时已到,回宫用膳吧?御膳房备了您爱吃的糟熘鱼片。” 德佑帝萧桓却摆了摆手,目光落在谢渊案头那摞未动的卷宗上,笑道:“不必回宫,今日就在都察院用饭,尝尝谢卿的日常饭食,看看风宪官是如何‘养廉’的。” 谢渊闻言一怔,忙躬身道:“陛下龙体尊贵,都察院的厨子粗鄙,恐难合圣意。” 帝朗声笑道:“朕自登基以来,山珍海味尝了不少,反倒想尝尝百姓家的饭食。” 谢渊不敢再辞,转身向内院吩咐:“让王厨子简单备些,不必费心。”
片刻后,厨子王福端着食盒进来。王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手上沾着面粉,见了帝忙跪地磕头,膝盖磕在青砖上 “咚咚” 作响。食盒打开,里面是一个粗瓷托盘:一盘清炒青菜,菜叶上还带着点泥土痕迹,显然是刚从都察院后院小菜园摘的;一碗炖豆腐,豆腐块炖得有些散,上面撒了点葱花,是府里自己腌的;一碟腌萝卜,切成细条,泛着浅黄,看着就够咸;还有一大碗糙米饭,米粒里混着几粒谷壳,蒸得不算软糯。
“这青菜是后院种的,不花钱;豆腐是街口张老丈送的,他说谢大人帮他翻了冤狱,无以为报;萝卜是去年冬腌的,能吃一整年。” 王福低着头,声音有些发紧,“厨子手艺粗,陛下莫怪。”
帝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青菜,入口带着清苦的菜香,没有半点油星。“好味道,” 他赞道,“比御膳房的山珍爽口。” 又尝了口豆腐,豆腐炖得入味,带着淡淡的豆香。谢渊坐在对面,也拿起筷子,吃得很慢,每口饭都嚼得很细,像是在品味其中的滋味。萧桓(随侍宗室)看着眼前的饭菜,想起王府厨房每日扔掉的鸡鸭鱼肉,喉结忍不住动了动,夹起一块萝卜,咸涩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才明白这 “简单” 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