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40章 莫言身死名湮灭,自有丹心照史功(第3页)

“备马!去镇刑司后巷!” 沈炼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抓起佩刀就往外冲。玄夜卫的校尉们见指挥使脸色铁青,也知出事,立刻策马跟上。赶到后巷时,雨已小了些,青石板上残留着未干的血迹,呈暗红色,蜿蜒着伸向巷尾,墙角还扔着半截玄夜

卫的刀鞘,鞘口的暗记清晰可辨。

“搜!仔细搜!” 沈炼的声音在空巷中回荡,带着哽咽。玄夜卫的暗哨们立刻散开,在垃圾堆里、墙缝中仔细搜寻,终于在一堆烂菜叶下找到块染血的玄色披风,披风内侧绣着的 “七” 字暗记已被血浸透。“是赵七……” 沈炼攥紧披风,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布料上的血腥味刺鼻,“他殉职了。”

他将披风紧紧按在胸口,声音嘶哑:“他死前传回的密信,‘军备奏疏在镇刑司地窖第三间’,这定是王林和李穆挪用军备的铁证!赵七用命换回来的证据,绝不能白费!”

沈炼立刻带着密信和染血的披风赶往都察院。此时的都察院笼罩在晨雾中,谢渊正伏在案上整理汇通钱庄的账册,油灯的光晕照亮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案上堆着的账册记着 “每月拨付军械银五千两”,他正对着这行字皱眉沉思,忽然听到急促的脚步声,抬头见沈炼脸色铁青地闯进来,心头猛地一紧:“出事了?”

沈炼将染血的密信和披风递过去,声音哽咽得几乎不成调:“谢大人,赵七…… 赵七在镇刑司后巷被灭口了,这是他死前传回的密信,说军备奏疏藏在地窖第三间……” 谢渊接过密信,指尖触到那暗红的血迹时微微一颤,仿佛被烫到一般,目光落在 “军备奏疏” 四个字上,眼中瞬间燃起悲愤的怒火。

“又是一条人命!” 谢渊猛地将密信拍在案上,账册被震得哗哗作响,“王林为了掩盖罪证,竟连暗哨都敢灭口,如此丧心病狂!” 他看着密信上的 “地窖三”,忽然想起汇通钱庄账册上的 “军械银” 记录,瞬间恍然大悟,重重一拍案:“原来如此!他们不仅贪墨军粮,还挪用军备银!这军备奏疏定记录着军械实际数量与朝廷拨付的差额,是他们中饱私囊的铁证,难怪王林藏得这么深!”

沈炼咬牙道:“属下现在就带玄夜卫闯进去搜!就算拼了命,也要把奏疏取出来!” 谢渊却伸手拦住他,指尖在密信上轻轻划过,声音沉凝:“镇刑司地窖守卫森严,还有暗门机关,硬闯只会打草惊蛇,让他们狗急跳墙毁了奏疏。咱们得等,等陛下下旨彻查,才能名正言顺地去取。”

他将密信小心折好,放进贴身的锦袋,血迹已在纸上洇开,像一朵泣血的花,触目惊心。“赵七不能白死,北疆的将士不能白等。” 谢渊的声音带着不容动摇的决心,目光透过雨雾望向远方,“这份奏疏,咱们一定要拿到,用它来告慰赵七的忠魂,还边关一个公道!”

晨雾中的都察院,雨声淅淅,账册上的墨迹与密信上的血迹交相辉映,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正邪较量的惨烈。而镇刑司的地窖深处,那箱藏着罪恶的军备奏疏,正静静等待着被揭开的时刻。

片尾

御书房内,萧桓看着沈炼呈上的血书密信,手指抚过 “军备奏疏 地窖三” 的字样,久久没有说话。案上还放着赵七的殉职记录,写着 “暗哨赵七,德佑二十七年入卫,屡立战功,殉职时年二十四”。他想起汇通钱庄的赃银、王林扣压的急报,再想到北境将士可能拿着劣质的军械守城,心口像被巨石压住。

“传旨。” 萧桓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命玄夜卫严密监视镇刑司地窖,不许任何人靠近。朕倒要看看,王林和李穆藏在地窖里的,到底是何等见不得人的龌龊!” 李德全躬身领命,退出御书房时,见萧桓正对着那封血书出神,晨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一半在明,一半在暗,像极了此刻正邪未明的朝堂。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七,玄夜卫暗哨赵七盯梢王林亲信刘成,遭缇骑灭口,死前传密信‘军备奏疏在镇刑司地窖三’。沈炼寻得血迹与信物,报于谢渊,渊携密信入宫。帝览信震怒,命玄夜卫监视地窖,待时机彻查。

论曰:‘暗哨之职,以命换信,虽微末亦关国本。赵七殉职传讯,非独忠勇,更揭奸佞深藏之秘。军备奏疏若出,贪腐之链自断,此哨之死,重于泰山。’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萧桓密召谢渊、沈炼入宫,议‘智取镇刑司地窖’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