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一鞭直指南疆路,要使清明照远方(第3页)
谢渊挺直脊背,青袍在烛火下更显清瘦却挺拔如松,他抬眼望向萧桓,目光里没有丝毫退缩:“臣知凶险,臣亦知龙州的瘴气毒不过人心的险恶,溶洞的暗哨挡不住律法的锋芒。若能追回账册,正法奸佞,保边军无冻馁之患,纵有千难万险,臣亦在所不辞!臣恳请陛下赐‘尚方宝剑’,许臣便宜行事,若有阻挠查案者,无论官阶高低、爵位尊卑,先斩后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嵩闻言急得额头冒汗,上前一步拦在谢渊面前:“陛下不可!尚方宝剑乃国之重器,专斩谋逆乱臣,谢御史拿它查账,是逾越规制!若开此先例,日后御史皆可持剑横行,朝廷法度何在?” “规制?” 谢渊冷笑一声,声音陡然拔高,在御书房中回荡,“当军粮变成敌人口中的干粮,当边军冻毙于疆场而朝廷的救命粮却在敌营发光,当勋贵用将士的鲜血换银子,还有什么规制比国本更重要?若按规制,王林私扣军报时就该伏法,李穆克扣冬衣时就该问斩,何来今日五十条人命冻毙、三万石军粮通敌的大祸?”
萧桓看着谢渊眼中的坚定,那目光像寒夜里未灭的星火,又瞥向案上堆叠的军报,最上面那封写着 “大同守卒日食一餐,煮皮带充饥” 的急报墨迹未干。他心头一震,缓缓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尚方宝剑前 —— 那剑鞘上的金龙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是先皇元兴帝平叛时用过的利器。
“谢渊听旨!” 萧桓取下尚方宝剑,剑柄的温热透过掌心传来,“朕命你以都察院左都御史身份,携尚方宝剑赴南疆龙州,追查军粮账册!凡阻挠查案、私通土司、藏匿罪证者,无论勋贵官员,先斩后奏!玄夜卫指挥使沈炼率百名精锐随行,持‘内廷巡查符’,沿途各州府需全力配合,若有延误,以‘通敌’论处!”
谢渊接过尚方宝剑,剑鞘沉重如铁,他重重叩首,额头撞在金砖上发出闷响:“臣谢渊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定将账册带回,还北疆守卒一个公道!”
烛火在御书房中剧烈摇曳,将谢渊的影子投在墙上,与尚方宝剑的影子重叠,像一柄即将劈开黑暗的利刃,正准备向南疆的迷雾深处斩去。
片尾
谢渊双手接过尚方宝剑,剑柄的鎏金纹饰硌得掌心微痛,却让他心头更添坚定。他将宝剑斜抱于怀,双膝重重叩在金砖上,额头与地面相触的瞬间,青袍的褶皱在晨光中铺展成一片郑重:“臣谢渊遵旨!此去南疆,定不负陛下所托,定将军粮账册带回京师,还北疆边军一个清白公道!”
李嵩等人僵立在旁,脸色煞白如纸,方才还想争辩的话全堵在喉咙里,指尖绞着朝服玉带,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萧桓冷冽的目光扫过他们,那眼神里的威严让谁也不敢再动分毫,御书房里只剩下谢渊叩首的闷响与香炉里香烟燃烧的轻嘶。
谢渊起身时,青袍下摆扫过案边的铜鹤,他正欲转身,却听萧桓忽然开口,声音里褪去了方才的厉色,添了几分温和:“南疆不比京师,这个时节多雨,山路泥泞难行。” 他抬手示意李德全,“把那个拿来。”
李德全立刻从暖阁里取来一件油布雨衣,双手捧着递上前。那雨衣是新制的,油布厚实,边角用细密的针线缝过,里衬还缝了层薄棉,摸上去带着御书房地龙的余温,显然是早有准备。“陛下昨夜就想着您要去南疆,特意让奴才备着的。” 李德全低声道,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几分暖意。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十月十五,谢渊奏报:李穆、王林亲信王庆私贩山西军粮至北元,账册藏龙州土司府。帝命谢渊携尚方宝剑赴南疆追查,赐玄夜卫精锐随行,许便宜行事。
论曰:‘军粮者,边军之命脉,国之根本也。宵小私贩以资敌,是谓通敌;土司藏账以助恶,是谓违命。谢渊请命南疆,非为功名,实为保疆土、安军心。尚方宝剑虽利,不如民心之向;驿路虽远,难阻公道之归。此案之要,在明‘粮可养军,亦可资敌;账可藏恶,终难掩罪’。’
(德佑二十九年十月二十,谢渊率玄夜卫离京赴南疆,李穆闻讯,密令龙州土司‘毁账灭口’,南疆风云渐起。)”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