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71章 唯有丹心昭日月,清霜犹照鬓边斑(第3页)

宴席上,刘成谈的都是边务:“大同卫屯田需增农具,臣已备了千副铁犁;边军冬衣需加厚,臣让裁缝铺赶制了棉絮……” 谢渊忽然开口:“刘知府,张霖说你借了他的冬防银,可有此事?”

刘成放下酒杯,神色平静:“是。去年太原遭蝗灾,百姓饿死不少,臣挪用冬防银买粮赈灾,本想秋收后补上,却没想张霖会用来虚报。” 他从袖中取出赈灾账册,“每笔用度都有乡绅见证,臣愿领‘挪用军款’之罪,但绝无中饱私囊。”

萧桓接过账册,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领粮人的姓名手印,墨迹带着雨水冲刷的痕迹,显然是在灾荒中仓促记录的。他望向窗外,太原城的灯火星星点点,心中忽然明了 —— 官场上的黑白,从不是非黑即白,有的挪用公款是贪腐,有的却是救民于水火,这班师路上的 “查弊”,更需辨明初心。

班师行至保定府,玄夜卫已查清沿途弊案:朔州李谦虚报修城款,流放三千里;代州张霖以陈粮充新粮,杖一百后贬为驿丞;太原刘成挪用军款赈灾,功过相抵,罚俸一年;另有七名包庇的州县官,皆降级调用。追回的赃银五千两,萧桓下令当场分发给沿途受贪腐所害的百姓。

领银的百姓捧着银子,有人哭着给萧桓磕头:“陛下替俺们做主了!” 萧桓扶起老者,心中却无半分喜悦。他对谢渊道:“这一路查下来,才知‘官官相护’早已成风。李谦靠张霖遮掩,张霖靠刘成兜底,若非亲查,这些弊政不知要瞒到何时。”

谢渊望着远处整装待发的大军,轻声道:“《大吴会典》载‘班师查弊,三年一循’,但地方官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臣以为,当设‘巡按御史’,专查沿途吏治,不受地方官节制。” 萧桓点头,指尖在御案上写下 “巡按” 二字,墨色深重 —— 班师不仅是凯旋,更是整顿吏治的开始。

距京师只剩一日路程,沿途百姓越发密集。有老兵拄着拐杖追着军车跑,哭喊着:“陛下还记得大同卫冻死的弟兄吗?他们的家人领到抚恤金了!” 有妇人抱着孩子跪在道旁,孩子手里举着 “谢君恩” 的布条,布条洗得发白,却字字清晰。

萧桓掀开车帘,望着黑压压的百姓,眼眶发热。他想起北狩时的漠北寒夜,想起德胜门的血战,想起南宫的孤寂,此刻才真切感受到,这班师路上的欢呼,不仅是对胜利的庆祝,更是对 “吏治清明” 的期盼。谢渊在旁轻声道:“陛下,玄夜卫查到,李谦的同党在京师散布‘陛下班师苛待地方官’的流言,想阻挠巡按御史之制。”

萧桓冷笑一声:“让他们去说。《大吴律?诽谤篇》载‘造谣惑众者,杖五十’,玄夜卫盯紧了,回京就办。” 车帘落下,隔绝了外面的欢呼,他望着案上的巡按御史章程,心中清楚 —— 班师只是终点,肃清积弊的路,才刚刚开始。

九月十五,大军抵达京师外城。永定门城楼挂着 “欢迎王师” 的匾额,文武百官列队迎候,玄夜卫缇骑押着李谦、张霖等贪官走在队伍末尾,百姓的唾骂声此起彼伏。萧桓翻身下马,接过谢渊递来的《班师查弊疏》,疏上写着:“沿途查贪腐案七起,追回赃银五千两,贬斥官员十二人,举荐清官三人,拟设巡按御史五员,分驻九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望着午门的方向,阳光洒在 “大吴” 军旗上,泛着金光。百姓的欢呼还在耳边,贪官的哭嚎也未远去,这班师路上的种种,像一面镜子,照出吏治的清明与污浊,人心的赤诚与虚伪。谢渊轻声道:“陛下,该入宫了。” 萧桓点头,迈步走向宫门,每一步都走得沉稳。他知道,亲征班师的结束,是另一场 “治政” 的开始 —— 护百姓安宁,清官场积弊,这才是他身为帝王,最该守护的 “江山”。

片尾

《大吴会典?班师制》 载:“德佑二十二年秋,萧桓亲征班师,‘沿途七州十二县,查贪腐案七起’,‘贬斥知州二人,革职粮吏九人’,‘追回赃银五千两,皆返还边军’。帝‘感吏治之弊’,‘创巡按御史制,专查沿途州县’,‘许百姓拦驾诉冤,玄夜卫随案核查’。班师归京后,‘颁《巡按则例》’,‘吏治稍清,民心渐安’。

论曰:‘班师非仅庆功,实乃观民风、察吏治之机。萧桓‘亲查账册,不惑虚誉’,使‘贪者露形,廉者得彰’;谢渊‘循证追责,不避权贵’,令‘官不敢欺,民不敢怨’。此‘班师查弊’之举,‘为大吴中兴之基’,‘民心向背,系于吏治清明’,信哉斯言。’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二年九月,帝班师还朝,‘军民迎于道,献万民伞者三’,‘沿途查得贪腐案七起,皆论如律’。谢渊奏‘设巡按御史’,‘帝准奏,选五员分驻九边’,‘吏治始有转机’。

帝尝对近臣言:‘班师路上,百姓笑是真,官员慌也是真。朕宁听百姓哭诉求真,不听官员虚言献媚。’故‘终德佑朝,巡按御史制不废’,‘贪腐案较前减少六成’,‘民称其便’。”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