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75章 新帅提戈清积弊,精壮披甲练真拳

卷首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德佑三十一年,帝萧桓既平南疆之乱,深知边军积弊已久,‘虚额冒饷者十之三四,老弱充数者过半,甲胄朽敝,粮饷克扣’,遂决意重编边军。时大同卫指挥使周毅,在南疆平叛中‘身先士卒,屡破敌阵’,以功擢升大同总兵官,总领九边重编之事。毅至大同,‘严核军籍,汰去老弱虚额者三千余人,招募精壮新兵五千’,立‘实甲、实粮、实练’之‘三实’练兵法。风宪司谢渊遣属官监其吏治,玄夜卫掌其粮饷督查,‘凡贪腐旧将,黜者十二;朋比为奸者,戍边七人’。逾年,‘边军风貌一新,战力回升,瓦剌闻之,不敢近塞’。史称‘边军重编,为德佑中兴之重要基石,固九边防务,安万民之心’。”

边庭久困旧尘烟,虚籍空糜岁币连。

将吏朋比藏腐鼠,士卒饥寒泣残年。

新帅提戈清积弊,精壮披甲练真拳。

三实纲举军威振,烽燧平安入远天。

大同卫的残雪尚未完全消融,道路泥泞不堪,寒风裹挟着沙尘,刮过破败的边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周毅身披铠甲,带着几名亲卫,踏着泥泞的道路前往大同卫就任总兵官。他刚从南疆平叛的战场上归来,铠甲上还残留着硝烟的痕迹,左臂的箭伤尚未完全愈合,每动一下,仍隐隐作痛。

当他接过大同总兵官印时,指尖传来沉甸甸的质感。这方印玺,刻着 “大同军镇” 四个古朴的篆字,见证了无数边军将士的血与泪。周毅望着眼前的景象:校场杂草丛生,不少士兵衣衫褴褛,精神萎靡,远处的营房更是破败不堪,心中不由得一阵沉重。

“周总兵,这是大同卫军籍册。” 副将赵奎走上前来,双手递过一本厚厚的册子,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周毅接过册子,翻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士兵的姓名、年龄、兵种等信息,“马军五千”“步军两万五” 的字样清晰可见,可备注栏里 “久病未除”“逃亡未销” 的标注却密密麻麻,触目惊心。

周毅的目光落在 “马军五千” 这一页,眉头紧锁:“去年瓦剌来犯,大同马军出战者仅两千余人,这五千之数从何而来?” 赵奎脸色一白,支支吾吾地说:“这…… 这是前总兵定下的旧例,多报些兵额,才能领到足额的粮饷。九边都是如此,将官们还能从中分些,周总兵初来乍到,不必过于较真。”

周毅 “啪” 地合上军籍册,声音冰冷:“旧例若有害边军,误国家,就必须改!传我将令,三日内全面核查军籍,虚额者一律除名,老弱病残者妥善安置,敢有隐瞒虚报者,军法从事!” 赵奎看着周毅坚定的眼神,不敢再多言,只能躬身领命。

核查军籍的告示贴满了大同卫的各个营区,却如石沉大海,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旧将们阳奉阴违,表面上应承着,暗地里却想尽办法阻挠。千总王虎更是胆大包天,将七十多岁、连弓都拉不开的老兵藏进伙房打杂,又把十五六岁的军户子弟拉来充数,妄图蒙混过关。

三日后,周毅亲自来到王虎所辖的营区核查。看着队列中高矮不齐、老弱掺杂的士兵,周毅面色铁青。他走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兵面前,问道:“老人家,你还能上战场杀敌吗?” 老兵颤巍巍地摇了摇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总兵大人,我儿子战死沙场,他们让我来领份粮饷糊口啊。”

周毅又走到一个瘦弱的少年面前,摸了摸他的胳膊:“你这身子骨,扛得动铠甲,拿得起刀枪吗?” 少年低着头,小声说:“我爹是士兵,战死了,他们说我来当兵就能给家里留点粮。” 周毅心中一阵刺痛,转身怒视着王虎:“王虎,这就是你所谓的精壮士兵?你虚报兵额,克扣粮饷,就不怕军法处置吗?”

王虎却梗着脖子,一脸不屑:“周总兵,这可是九边的老规矩,哪个营区没有虚报的?我这都是为了兄弟们能有条活路。再说,朔州卫指挥同知张彪是我把兄弟,他可是英国公的人,你动我一个试试?” 周毅冷哼一声:“规矩若伤了边军,害了国家,就该破!张彪是何人,我不管,今日这军籍,必须查清楚!”

周毅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撼动这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便立刻将大同卫军籍虚额、将官贪腐的情况写成密信,快马送往京城,呈给风宪司谢渊。谢渊收到密信后,当即命玄夜卫指挥使沈炼派人前往大同卫暗中调查。

沈炼挑选了几名经验丰富的缇骑,乔装成商贩、流民,混入大同卫。缇骑们昼伏夜出,在营区附近的酒馆、茶馆打探消息,又悄悄潜入王虎、张彪等人的亲信家中搜查。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搜集到了确凿的证据。

他们找到的账册上,清晰地记录着王虎 “每年虚报兵额三百,私吞粮饷五千两”“将新兵粮倒卖,每石从中牟利三钱” 等罪行。更令人震惊的是,账册上还记载着张彪与王虎勾结,“每三年共同虚报一次大的兵额,分赃银二十万两”,并且张彪还利用职权,将劣质的铠甲、粮食调拨给大同卫,从中赚取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