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鲸波万里寇巢深,戈船终破瘴烟沉(第3页)
首批学堂在钦州、雷州各设三所,韩雍亲自挑选先生,多是从江西、湖广请来的落魄秀才,签订 “教满三年者赏银二十两” 的契约。玄夜卫缇骑负责核查先生资质,防止 “劣迹秀才” 混入。开学那日,流民的孩子穿着官府发放的粗布校服,怯生生地走进学堂,摸着带墨香的《三字经》,眼睛亮得像星星。先生教认字时,韩雍悄悄站在窗外,见孩子们跟着念 “人之初,性本善”,嘴角忍不住上扬。
乡约堂的设立却遇了阻力。钦州乡绅赵员外暗中散布谣言:“韩大人设乡约堂,是要找借口抓百姓坐牢。” 百姓起初不敢去,韩雍便带着玄夜卫官差亲自去乡约堂坐镇,第一堂课讲 “孝顺父母者免杂役”,还请来邻村的孝子王老汉现身说法。王老汉年过六旬,儿子每日送饭侍疾,韩雍当场赏他两匹布,百姓们见了,渐渐放下戒心。
每月初一、十五,乡约堂挤满了人。乡绅讲 “和睦邻里” 时,会举 “张家借粮给李家,秋收后李家加倍归还” 的例子;玄夜卫官差讲律法,用画图的方式解释 “偷牛者杖四十,盗粮者罚苦役”,连不识字的老妇都能看懂。墙上的《大吴律》摘要旁,还贴着 “举报贪官者赏银十两” 的告示,百姓们指指点点,把律法刻在心里。
钦州流民王二的转变最具代表性。他以前靠打架抢地盘为生,被玄夜卫抓过两次。韩雍没罚他,反而让他去乡约堂听了一月课。先生讲 “和气生财” 时,举了 “王二帮人搬货挣工钱” 的例子,当众夸他 “有力气不如用在正途”。王二红着脸,从此再也不打架,还主动帮乡亲调解矛盾,成了乡约堂的 “义务调解员”。他常对人说:“以前觉得拳头硬就行,现在才知道,讲道理、守规矩,日子才能安稳。”
韩雍还在学堂设 “实践课”,让孩子们帮着记录乡约堂的案例,既练了字,又懂了法。流民的孩子学会写信后,给远方的亲戚报平安,信里写 “学堂有饭吃,官府不欺负人”,越来越多的流民闻讯返乡,南疆的人口半年内增长了三成。玄夜卫的《教化月报》里写道:“各州学堂入学率达七成,乡约堂纠纷调解成功率八成,百姓告状的少了,干活的多了。”
两广布政司的《南疆治理报》送到京师,上面写着 “流民返乡者逾万户,开垦荒地十万亩,互市岁入十五万两,学堂开课三十所,乡约堂化解纠纷千余起”。萧桓看着奏报,对谢渊笑道:“韩雍在南疆不仅复了安,更扎了根啊。”
此时的南疆,已不见昔日的荒芜。钦州港商船往来,码头工人扛着货物喊着号子;田间地头,流民们忙着春耕,学堂的琅琅书声与乡约堂的宣讲声交织。韩雍又推行 “乡约联保制”:“十户为一保,互相监督,一户犯法,九户连坐;一户守法,十户皆奖。” 百姓们为了不连累邻居,互相劝诫, crime 率降到了德佑朝以来最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让韩雍欣慰的是,各州推举的 “贤民” 里,有七成是昔日的流民。他们带着乡亲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把中原的农耕技术传到南疆。玄夜卫在巡查时发现,连偏远的村寨都贴着 “守法安身” 的标语,孩子们追着官差问 “先生教的字怎么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宪司的巡查御史回奏京师:“南疆吏治清明,韩雍所推‘教化为先、律法为辅’之策,深得民心。前镇刑司旧党试图煽动流民闹事,却无人响应,皆因百姓知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 萧桓下旨嘉奖韩雍 “治南疆有功,加太子少傅衔,赏银千两”,韩雍却将银子全捐给了学堂,奏请 “再增十所学堂,广聘先生”。
片尾
《大吴会典?南疆志》 载:“‘两广流民尽数返乡,户口恢复至叛乱前水平,赋税年收入达三十万两,较叛乱前增五成’。学堂‘增至五十所,入学儿童逾三千,聘秀才先生八十名’,乡约堂‘普及至各村寨,纠纷调解率九成, crime 率较往年降七成’。钦州港‘商船年均三百艘,与安南、暹罗通商,岁入珍珠、香料折银二十万两’。
《大吴史?韩雍传》 记:‘雍治南疆,不求速效求长效,不重刑罚重教化。修学堂则民智开,设乡约则民心齐,通商路则民生富。终德佑一朝,南疆无大叛乱,百姓‘家有存粮,户有学子’,称其为‘韩青天’。’”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南疆之乱,非独土司之恶,亦因教化未及、吏治未清。德佑中兴之要,在‘乱后能治,治后能稳’。萧桓用韩雍之谋,弃‘高压镇抚’之旧策,行‘教化开民智、律法安民心’之新途,实为远见。
韩雍以‘借粮还民’解燃眉,以‘通商复市’兴经济,以‘学堂乡约’固根本,三步连环,层层递进。其可贵者,在‘知民心易动难安,故以实惠安其生;知民智未开易惑,故以教化启其蒙’。玄夜卫之监察防吏治之腐,风宪司之督导保政策之行,终成‘南疆复安,赋税日增’之局。
史称‘德佑一朝,北拒元、南平叛、中安内,皆赖制度革新与民心向背’。南疆复安,非仅一地之安,实乃治国理念之验 ——‘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教为邦基,基厚则邦兴’。此理至今昭然,为后世治国者所法。”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