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残雪犹存冻未消,诏狱深院锁妖魑(第3页)
英国公张懋的处置在朝野掀起波澜。旧档虽未记他直接参与,但 “收受王林白银万两”“默许门生庇护旧党” 的证据确凿。萧桓在文华殿召集群臣,指着账册上的记录:“张懋身为勋贵,不思报国,反庇奸佞,留着何用?” 当庭下旨革去其爵位,贬为庶民,流放凤阳守皇陵。缇骑查抄其庄园时,从地窖搜出隐瞒的三千亩田契,萧桓命将田产变卖,所得银两万两全充边军冬衣款。消息传开,京师百姓敲锣打鼓,说 “这才是清君侧、安社稷”。
玄夜卫的全国清查持续了三月。缇骑在山西查获镇刑司旧吏藏在佛像中的 “反攻倒算名册”,上面列着 “若复起先杀谢渊、周毅” 的字样;在广东抓到当年伪造密信的文书,他已当了盐商,家中藏着镇刑司的令牌;连偏远的四川驿馆,都查出驿丞是当年的刽子手,手上还留着行刑的老茧。五十余名旧党被缉拿归案,按旧档记录定罪:罪重如伪造圣旨、滥杀忠良者斩立决;罪轻如传递消息、藏匿档案者杖四十、戍边三千里。沈炼将查获的 “反攻名册” 呈给谢渊时,见他在名册上画了个圈:“斩草需除根,这便是清查的意义。”
雨过天晴时,诏狱的朱漆大门重新粉刷一新,门楣上悬起 “法纪昭彰” 的匾额。新典狱长带着三法司官员查狱,囚犯们在阳光下晾晒被褥,“监刑日志” 摆在值班室最显眼处,每页都签满密密麻麻的名字。谢渊站在诏狱外,望着往来的缇骑与刑官,忽然想起王林被抓那日的阴雨 —— 旧恶虽如阴霾难散,但只要制度如日,终能照亮每一处角落。
诏狱署经过整顿,面貌焕然一新。新典狱长上任后,将《大吴律》刻在狱墙上,每日组织囚犯学习;玄夜卫缇骑的 “监刑记录” 公开透明,家属可查亲人在狱中的待遇;三法司会审的第一个案件便为十年前的冤案平反,受害者家属捧着昭雪文书,在风宪司门前长跪不起。
谢渊在朝堂上呈《诏狱革新成效》:“自革新以来,诏狱案件审理周期缩短三成,冤案申诉率降八成,囚犯死亡率降至历年最低。” 萧桓看着奏报,对群臣道:“律法不是用来整人的刀,是护民的盾。谢渊涤荡诏狱积弊,才让法纪真正昭彰。”
年终岁末,谢渊入宫述职,呈上《德佑中兴十策》,细数 “整吏治、强边军、通互市、兴教化、清刑狱” 等功绩。萧桓将策论放在龙案中央,与《九边军册》《南疆教化录》《诏狱清查档》并列,望着窗外初晴的天空,轻声道:“镇刑司余毒肃清,诏狱积弊涤荡,这中兴大业,总算底定了。”
谢渊望着案上堆叠的文书,想起这些年查案的艰险、革新的阻力,眼眶微热:“陛下信任,臣方能放手施为。如今法纪明、边军强、民心安,大吴的根基总算稳了。” 萧桓起身,与他并肩看向宫墙外的万家灯火:“这不是你我二人之功,是天下忠良、百姓共同的心血。”
夜色渐深,御书房的灯亮至天明。案上的《镇刑司旧档》已蒙尘,而新修的《大吴律》在烛光下泛着清辉,见证着一个王朝在涤荡余波后,走向真正的清明与安宁。
片尾
《大吴会典?宪制》 载:“德佑三十六年诏狱革新后,‘三法司会审制成定制,诏狱案件无冤案积压;玄夜卫监刑记录公开,家属可查;镇刑司旧党肃清,天下再无‘罗织罪名’之患’。当年‘斩五人,戍边二十,黜免八人’,皆按律定罪,‘天下称快,谓 “法纪昭彰,中兴可期”’。”
《大吴史?赞曰》:“德佑之世,内忧外患迭起,然终成中兴者,在‘有君明、有臣忠、有法严’。谢渊持印查诏狱,非仅为除旧党,实乃为立新规;萧桓支持涤荡,非仅为泄私愤,实乃为固国本。君臣相得,法纪先行,此中兴之根本也。”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德佑一朝,以亲征起,以涤狱终,首尾相顾,脉络分明。初,镇刑司乱政,叛党窥伺,边军积弱,民不聊生;终,吏治清、边军强、刑狱明、民心安,皆因‘革新不止,法治不松’。
诏狱之涤荡,为中兴最后之涤瑕。谢渊持印查抄,以旧档为证,按律定罪,既不株连无辜,亦不姑息元凶,尽显‘法不阿贵’之精神。萧桓用人不疑,始终支持,方有‘余波尽平,中兴底定’之局。
史称‘德佑中兴,成于君臣同心,立于法治严明’。观其始末,非天幸,实人力也;非一时之功,实十年磨一剑也。后世论中兴者,必称德佑,盖因其‘革故鼎新,不忘法治初心;涤荡余波,终守江山民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