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第2页)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着什么,

“大理寺卿一职,事关重大,需慎重考量……”他话锋一转,“从今日起,太子暂代大理寺卿一职,观其行,察其能。太傅,”他看向陆清寒,“你在一旁辅佐,务必尽心竭力!”

苏临躬身领命,声音沉稳:“儿臣遵旨!”

陆清寒也微微颔首,表示领命。

文武百官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苏临身上。

这些目光中,有惊讶,有敬佩,也有审视和怀疑。

御史台那群素来以耿直著称的官员,此刻看向苏临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认同。

十年冤案,太子仅用数日便查清真相,这等能力,这等魄力,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秋猎夺魁,洪灾救民,再到如今的翻案,苏临的表现,一步步打破了他们心中固有的印象,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太子。

魏丞相站在一旁,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心中冷笑,这些人,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现在就肯定太子的能力?未免太早!

不过是几次侥幸罢了,以后……还指不定会出什么纰漏。

大皇子,才是最稳妥的选择,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明昭帝自然也察觉到了朝臣们的心思。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作为帝王,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储君获得太多的支持。

毕竟,为了皇位,弑父杀兄的太子,史书上可没少写。 他原本中意的是孔正清。孔正清刚正不阿,又颇有才干,是块好料子。

可若现在就任命,恐怕会让孔正清觉得,是苏临帮他坐上了这个位置,从而对苏临感恩戴德,结成朋党。

倒不如……等孔正清再立新功,他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这样才能让孔正清对他忠心耿耿。

想到这里,明昭帝清了清嗓子,

“孔正清。”他唤道。

孔正清立刻出列,躬身行礼:“臣在。”

“你当年力主彻查景烈一案,不畏强权,不惧流言,这份胆识和气魄,朕心甚慰。”明昭帝缓缓说道,

“只是……”他话锋一转,“当年你年轻气盛,行事不免冲动,险些铸成大错。朕罚你俸禄三年,你可有怨言?”

孔正清连忙叩首:“臣不敢!臣当年确实思虑不周,多亏陛下圣明,才没有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