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衫清韵 作品

第二百一十章 好像过去了半辈子

其实也没过去几年,但是对于邵华峰来说就像是过去了半辈子。

那会儿他还是家里的宝贝疙瘩,那会儿他在学校任性的不想学,要不是遇到那么个有意思的同桌,他可能连初中都考不上。

他最遗憾的是就差一个月,就差一个月就能参加初中的毕业考试,就能知道他努力了之后跟对方还有多远的差距。

或许,或许她走的时候他还能去送送她。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也无法重来。

他跟着家里大人下放到这里。

从此再也没有老师,没有同学,只有从早到晚干不完的活和当地人异样的目光。

明明没过去多久,但是曾经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要不是听见队上的人奔走相告说晚上有演出,他几乎都忘了以前。

脑子里有些恍惚,也不耽搁他手上干活,还差一点才能干完,但是时间已经不早了,羊群要回圈了。

要趁着那些家伙回来之前把圈里收拾干净,把干净的草垫进去。

对于他们这种成分不好的人来说,生产队的牲口都比他们金贵,得伺候好了。

“哎,小邵啊!快弄好了没?”

邵华峰回神忙不迭的回应:“快了快了,马上好了。”

“赶紧的,搞快点,队长说大队那边的坝子上晚上有演出,都能去看。”

都能去看啊!

他们这样的也能吗?

邵华峰下意识的看了看自己身上。

满是补丁的衣裳,脏的已经没有了样子,身上那股子屎臭味和羊膻味儿就像是融进了他的皮肉里,无论怎么洗那股子令人作呕的味道都还在。

晚上的演出就在大队院子后边的那块晒场上。

这地方比较特殊,不单单是用来晒粮食的。

大队开大会的时候也会在这边进行。

比如批斗大会什么的,来个几百上千人完全没问题。

邓青宁他们在商量等下要表演什么,要怎么表演。

先商量好了,不管唱还是跳都得有个名堂,然后把节目单给于荣他们,人家也好配合。

邓青宁跟何明秋商量完转身拍了江成安一下:“你准备几个节目啊?要不然我们再搭一个?唱个选段什么的?”

江成安被她吓了一跳,本能的往前窜了两步,停下来深呼吸一口气:“人吓人会吓死人啊邓青宁同志!”

邓青宁疑惑的看了他两眼:“你干什么缺德事了?心虚成这样?这一下就把你吓着了?”不会是魂丢在了白云峰,走的时候忘记带走了吧?

江成安深呼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砰砰乱跳有些不受控制的心:“搭一个,搭哪一个?”

“你选,你自己看着办。”

邓青宁不管他了,自己去准备去了。

她们几个女同志要跳一段舞,她自个儿也要跳一段,还准备了两首歌。

一首是她特别喜欢在生产队给广大人民群众唱的那首《社员都是向阳花》,还有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

边宁在那边喊邓青宁:“你喊杨志坤,唱两段红灯记里面的选段。也可以让江成安和何明秋她们试一试。”算是给后边排演做个铺垫,提前熟悉一下。

邓青宁点头:“行!”

红灯记里面的唱词她倒背如流,但是不代表别人也能行。

她从边宁手里接过本子去找其他人。

几个人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商量了半天。

最终选了好几段。

《都有一颗洪亮的心》《浑身是胆雄赳赳》《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一共选了六段,几个人各自准备一段,各唱各的,然后来个大串联。

都是行家,虽然功底上多少有些错差,但是基本功都不差。

邓青宁起了个头哼了几句,其他人就找到了调,很快就跟上了脚步掌握了调子。

就像当初在梁渠一队的时候一样,没有舞台,就在坝子上用铁锹划了一个印子,中间那一块长方形的地方就算是舞台。

边上零零散散的搭了不少板凳,都是离这边不远的社员弄来的。

有那个条件能坐着谁想站着,怪累的慌。

邓青宁他们吃了饭就过来了。

原本在坝子上有不少人,见着他们说说笑笑的来了反而不好意思了一样,三三两两的竟然散开了。

倒也没走,就是往远处走了点,站的老远在那偷偷打量着他们。

在外边也跑了不少地方了,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遇到过。

所以邓青宁他们对此也见怪不怪了。

既然已经开了口。

他们就要全力以赴好好的表演。

群众来不来,能来多少人,那就不是他们能操心的事情了。

到最后,表演要真没人看或者来看的人很少,那他们肯定是要好好检讨自己了。

是表演的不够好,还是节目没有吸引力?

当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这种需要他们检讨的情况。

即便是已经解放了这么些年,城里乡下日子依旧不好过。

物质上紧巴巴,精神上也紧巴巴。

别说这种现场真人演出,就算是看一场电影,对于好多地方人来说那都是此生难见的西洋景。

就算是那大字不识一个的,一场演出下来也能跟着哼唱两句,也能记得演的节目里都演了什么,说的头头是道。

演的人用了心,看的人也用了心。

演员和观众从来都是相互的,互补的。

邓青宁他们这边准备好了,大队长那边跟边宁又攀谈了好半天。

然后拿着上工的铜锣一敲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要是几下敲的还是没感觉。

乐团的锁啦一下子响起来那感觉就来了。

乐团的人现学现卖。

这还是在睢县那边闲暇的时候跟县宣传队那边的老喇叭匠那学来的当地的曲子。

苏北跟鲁省相连,无论是口音,饮食,还是文艺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地方相似。

《将军令》一响起来,老少爷们一下子就觉得这个调子好亲切啊!

这可比什么正儿八经的报幕员都要有用的多,镇场子真有效。

在一群小孩子无所畏惧往前涌的带动下,伴随着窸窸窣窣“开始了开始了”的议论声,人一下子就从四面八方拥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