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辉 作品
第368章 论道(第3页)
悟空又以使龙王现身使国王信服,愿送师徒西行。
孙悟空与国师在高台坐禅,然而佛道之争源流顿起。
西方设下如此一难,已让通天教主颇为不满。
于是通天教主让云霄降下法力,前去与唐僧论道。
以云霄的见识,几乎破了唐僧道心,如此一来,引得三大士大为震怒。
车迟国之中,云霄一人论道三大士,以道之妙法,与三大士论道。
圣人以一音演说教法,佛道二家客随类解。
法各从俗而异。
云霄道行、见识皆在三大士之上。
三大士虽说诸行无常,触类缘起,后心有待,资气涉求,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定成于缮克。
“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等理论,诱导修持者入于净慧,是资借气力勤求慧觉,所以 “有待” 于后天心色之用,则于庄生齐物逍遥之旨有所未尽。
修持之法,则新故相传,假熏修以成净,美恶更代,非缮克而难功。是则生灭破于断常,因果显乎三观。
然而云霄在碧游宫中时常与孔子论道,此刻在车迟国之中阐述天人合一的至理。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修行的目的,便是 “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 “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