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q0DVg6 作品

第159章 盘点实力与张昭(第3页)

这一主张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虽未直接记载,但从《周瑜传》《鲁肃传》等相关史料中可侧面印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更借孙权之口,明确指出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众人持降曹之议。

张昭提出此建议,有其自身的考量:曹操身为大汉丞相,在舆论上师出有名,占据优势。

曹操拿下荆州后,麾下既有步兵又添水军,相比之下,东吴在军事硬实力上差距悬殊。

而且,作为深受儒家名节观念熏陶的士大夫,张昭认为许昌的皇帝乃正统大汉天子,曹操即便飞扬跋扈,也仍为汉臣,孙权归降实则是归汉,还能保有尊崇地位,国家也可结束分裂局面,无需为了渺茫的获胜机会,拿东吴百姓的性命冒险。

不过,孙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霸业,与张昭的理念背道而驰,从此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政权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再像从前那般深受倚重。

孙权对张昭虽有不满,但也深知其不可或缺。

212年,阮瑀为曹操写信给孙权,提出只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便可长期把持江东,足见张昭对东吴的重要性。

229年,孙权自称吴王,将赤壁之战的首功归于已逝的周瑜,张昭想要称颂功德,话还未出口,就被孙权呛声:“当初要是听你的,现在怕是已经在要饭了。”

此后,孙权两次选丞相,群臣皆认为张昭最为合适,孙权却以丞相事务繁杂,张昭性格刚直、直言进谏,恐易生怨为由,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相。

张昭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谏孙权。

孙权喜好打猎,甚至多次遭遇老虎威胁,张昭为此严厉劝谏,孙权虽表面道歉,却依旧我行我素。

孙权热衷于酒宴,张昭又出面斥责,称其行为与商纣王无异,逼得孙权罢酒。

232年,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反魏,向孙权称臣,孙权大喜,欲遣使前往辽东。

张昭极力劝阻,指出公孙渊称臣并非真心,一旦反悔,东吴必将沦为天下笑柄。

孙权不听,执意遣使,张昭愤而称病不朝。

孙权恼羞成怒,竟用土封住张昭家门,张昭也不甘示弱,从屋内用土堵住门。

后来公孙渊果然背叛东吴,斩杀孙权使者,孙权追悔莫及,多次请张昭上朝无果,甚至用火烧门相逼,最终亲自前往张昭家门前,长久伫立,张昭才在儿子搀扶下出门相见,君臣二人冰释前嫌。

晚年的张昭,一度淡出朝堂政事,在家潜心著述,撰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可惜这两部著作均已失传。

236年,张昭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纵观张昭一生,对东吴忠心耿耿,在内政上为东吴稳定局势、招揽人才、制定典章,立下汗马功劳,虽因理念与孙权不合,晚年略显失意,但其功绩和刚直的品格,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失为东吴的肱股之臣。

张昭投奔季秋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赵昱的举荐,另一方面是他看好季秋。

在他看来,陶谦年迈,虽有能力,且早早整合了徐州势力,在乱世初期占据巨大优势。

但在未来的天下争霸中,却不会有什么成就。

不过是为王前驱的鑫柴而已。

与之相比,季秋才是真正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潜龙。

只是如今这条潜龙,已经不算是真正的潜龙了。

已经半步腾空了。

这让他有些懊悔。

如果能在季秋还困守泰山郡的时候,就投靠到季秋的麾下,那他必然能够取得跟历史上在孙策麾下时一样的地位。

说实话,现在去投奔季秋,却是有点晚了。

不过也不是太晚。

因为季秋目前只占据了青州,这就争霸天下来说,才刚开始。

最重要的是,张昭敏锐发现,季秋麾下缺乏真正的内政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