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27章 AI辅助辨证·标准化的突破(第2页)

“太厉害了!”小吕指着其中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分析报告,语气里满是佩服,“苏老师您看,它连‘舌苔根部比中部更腻’这种细微的差别都能识别出来,还标注了‘提示下焦湿浊较重’。更难得的是,它还能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给出参考建议,比如这个患者,系统写着‘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痰湿体质易致血压升高,建议重点监测血压变化,饮食忌肥甘厚味’,这比我考虑得周全多了!”

苏怀瑾笑着点了点头,走到下一个患者面前,示意他伸出舌头。这次,Ai系统给出的结论是“湿热体质”,并推荐了茵陈蒿汤作为基础方。

“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依赖它,”苏怀瑾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舌象图片,耐心地对小吕说,“你看,系统判断是‘湿热体质’,这个大方向没错。但你仔细观察患者的舌体,他在伸舌的时候,舌尖有轻微的颤动,幅度很小,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

她让患者再伸一次舌头,特意提醒小吕:“注意看舌尖,是不是像被风吹动的树叶一样,有细微的抖动?”

小吕凑近了些,凝神观察,果然发现了那不易察觉的颤动,他恍然大悟:“这是‘肝风内动’的迹象!”

“对,”苏怀瑾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这就是系统没识别出来的地方,因为它目前还只能识别静态的图像和颜色纹理,无法捕捉这种动态的细微变化。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医生进行人工微调,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比如这个患者,除了舌颤,脉象也偏弦数,还有头晕目眩的症状,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她在系统推荐的“茵陈蒿汤”基础上,提笔在电子处方上添了两味药:钩藤、天麻。“加上这两味,平肝息风,才能更好地应对他的肝风内动之象。这样调整后,方案才更精准,更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也更能体现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陆则衍一直在旁边调试着系统参数,闻言也凑了过来,补充道:“这个Ai系统的优势在于数据积累和分析速度。它整合了我们中心过去3年的近万份病例数据,还关联了对应的西医检测指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比如它发现痰湿体质常常伴随血脂异常,就会自动标注‘建议检查血脂’,提醒我们进一步完善检查,提高诊断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