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32章 演讲稿的打磨·中西医的共通点(第3页)

陆则衍又翻到演讲稿末尾,红笔在“总结”两个字旁写:“可以加一句‘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终极目标都不是争论谁更优越,而是让患者活得更有质量’。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最容易打破立场壁垒。”

苏怀瑾握着钢笔,笔尖悬在纸页上,忽然想起下午整理祖父医案时看到的话。她低头写下:“《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现代医学强调‘预防医学’,两者都在告诉我们:最好的治疗,是让疾病不发生;最好的医学,是让生活更美好。”

写完放下笔时,指腹蹭到纸页上未干的墨迹,晕开个小小的圆点。窗外的月光不知何时移到了稿纸上,把“中西医共通”四个字照得格外清晰,纸页边缘的毛边在月光下像落了层薄霜,却暖得让人安心。

陆则衍拿起修改好的稿子,对着灯光看了看,忽然笑了:“现在这样,既像你会说的话——有《黄帝内经》的根,也像能让外国专家听懂的话——有他们熟悉的‘预防医学’。就像老顾喝的小米粥,得有米香,也得煮到软烂,才好消化。”

苏怀瑾看着他镜片上反射的灯光,忽然觉得,打磨演讲稿的过程,就像在熬一碗兼顾滋味与营养的粥——中医的智慧是米,西医的逻辑是水,火候是对彼此的理解,最终熬出的,是能让更多人接受的“健康之味”。

诊室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在应和着室内的安静。台灯的光晕里,两叠修改稿整齐地摞在一起,中文稿上的《黄帝内经》引文和英文稿上的“holistic die”并排躺着,像两个相识已久的朋友,终于找到了能聊到一起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