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37章 国际合作的橄榄枝·哈佛医学院的邀请(第2页)

苏怀瑾合上意向书,抬眼看向他,目光坦诚:“这正是我想说的。有个条件,研究用的药材,必须用我们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产品。”她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个蓝色文件夹,里面是《有机肥当归种植规范》和《红景天炮制标准》,“甘肃岷县的当归,我们用松针遮阴法种植,阿魏酸含量比普通种植提升20%;西藏林芝的红景天,采收后要阴干72小时,红景天苷稳定性比晒干的高15%。这些规范不是随便定的,是我们用三年时间,对比了200多组检测数据才确定的。”

她翻开当归种植规范,指着其中一页的表格:“你看这里,不同遮阴度对应的有效成分含量——60%遮阴时,当归的藁本内酯含量最高,这和《本草品汇精要》里‘当归宜阴坡种植’的记载完全对应。中医讲究‘道地药材’,从来不是说非得野生,是说‘在最适合的环境里,用最对的方法种’,这和你们西医强调‘药品gp认证’本质一样,都是为了疗效稳定。”

艾伦教授接过规范,指尖在表格上滑动。表格里的种植参数——海拔、土壤ph值、灌溉频率,和对应的成分检测数据——阿魏酸、藁本内酯含量,用红笔标着显着差异的星号,是典型的科研记录方式。他翻到红景天的检测报告,看到“栽培品红景天苷2.31%,野生品2.33%,毒性物质络氨酸栽培品0.56%,野生品0.8%”时,忽然抬头笑了:“这组数据我有印象,你在演讲里提到过。当时我就觉得,你们的研究方法和我们实验室很像——用数据说话,不凭经验拍脑袋。”

他把规范推回给苏怀瑾,指尖在意向书的“药材标准”条款上敲了敲:“我同意你的条件。但我也有个要求——研究成果要同时发表在中医和西医的权威期刊上。比如《中医杂志》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让两边的同行都能看到:中医的辨证能和西医的机制研究对话,传统智慧能被现代科学拆解。”

“一言为定。”苏怀瑾伸出手。

艾伦教授的手掌宽厚,握上去很有力。他握了两秒才松开,忽然说:“其实我一开始对你的演讲是带着‘挑错’的心态来的。”他坦诚地笑了笑,眼角的纹路舒展开,“我以前觉得中医像个‘黑箱’——知道输入是‘山楂荷叶茶’,输出是‘血糖改善’,但里面的逻辑是什么?是单一成分,还是复方协同?说不清。可这几天看了你们的研究——用自身对照排除安慰剂效应,用成分检测解释药材差异,用神经电生理数据对应‘气机调畅’,我才明白,你们正在把这个‘黑箱’变成‘透明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