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新人的“蜜月”·药材基地考察(第2页)
苏怀瑾笑着点头,指尖比量着叶片的宽度:“第三对复叶比上次宽了半厘米,锯齿也深,是长势好的样子。”陆则衍蹲在旁边,手里的土壤检测仪正显示“ph6.5”,他往记录本上写“湿度62%,符合最佳生长条件”,抬头时正好撞见苏怀瑾的目光,两人都笑了——去年他们也是这样蹲在田里,一个辨苗情,一个测数据,老杨在旁边说“这俩孩子,比当归苗还投缘”。
中午在老杨家的土坯房吃饭,炕桌上摆着刚蒸的洋芋,配着腌韭菜。老杨的老伴从里屋捧出个棉布包,解开时飘出当归的暖香——是新收的当归头,断面黄白相间,油润得能看见细密的纹路。“这是给你们的‘喜糖’,”老太太把布包往苏怀瑾手里塞,指节上还沾着松针的绿,“泡药酒最好,我家老杨年轻时给我泡过,说‘当归当归,日子能归到一处去’。”
离开甘肃时,老杨往后备箱塞了半袋松针帘样品:“带去西藏给卓玛看看,红景天说不定也能用——你们俩走到哪,就把好法子带到哪,比啥礼物都金贵。”车子驶远时,后视镜里还能看见老两口站在田埂上,老杨举着当归叶挥手,像在举着片绿色的祝福。
西藏林芝的红景天基地藏在雪山脚下。卓玛穿着藏青色氆氇裙在青稞架下等他们,哈达上别着的格桑花还带着晨露,花瓣上的水珠滚到苏怀瑾手背上,凉丝丝的。“红景天又扩种了200亩,”她指着远处的梯田,新栽的幼苗在阳光下泛着浅绿,“村里的扎西现在在县里读初中,说以后要学农科,回来种红景天。”
走进卓玛家的石屋时,酥油茶的香气漫了满脸。土陶碗擦得锃亮,碗沿还留着常年使用的浅痕,茶里撒了点红景天粉,喝起来有淡淡的回甘,像雪山融水淌过舌尖。“登山队的人说,用咱们的红景天,在海拔4000米也能睡安稳,”卓玛给陆则衍添茶时,指尖划过他带来的检测报告,“你写的‘红景天苷0.58%’,我让村医贴在晒谷场的黑板上,大家都知道这是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