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手稿定稿·祖父的题字(第2页)
末了,他从砚台旁摸出个小巧的朱文印章,蘸了朱砂,在落款处轻轻一按。“苏氏仁济”四个字方方正正,印泥在宣纸上晕开极浅的红边,像给这行字镶了道暖边。“这才是书的魂。”祖父放下笔,看着墨汁慢慢渗入纸纤维,“方子能治病,是本事;能说清‘为什么能治病’,让后人学得来、传得下去,才是传承。”
“爷爷!瑾姐!”赵小胖举着手机闯进来,镜头还对着院子里的药圃——研学班的孩子正在认薄荷,丫丫举着标本喊“这个能醒神”。他把镜头转过来,对着祖父的题字:“刚直播说手稿定稿了,网友催着看封面呢!我觉得爷爷这字比设计公司给的字体有力量,能不能当封面?”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涌了上来,像煮沸的山楂水:
“这字有筋骨!‘守正’两个字沉甸甸的,‘创新’又透着活气,像铜药碾碾药材——又稳又有劲儿!”
“终于明白瑾姐为什么能写出这本书了,爷爷的字里就带着‘老规矩里有新办法’的意思!”
“求出版社原样印!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不是故弄玄虚的水墨画,是有根有底的实在劲儿!”
出版社的编辑正好拎着公文包进来,刚进门就被这阵仗惊住了。他翻到手稿的附录,“中西医指标对应表”后面,苏怀瑾贴了张便签:“附《黄帝内经》《伤寒论》相关原文索引,方便读者溯源”;每个病例末尾都标着“随访记录”(如“老顾半年后可自主进食,体重增加3kg”),连用药剂量都加了批注(“体型偏瘦者减1/3用量,避免过补”)。
“这才是能落地的书。”编辑摸着纸页上祖父题字的拓印版(苏怀瑾昨天特意拓了份备用),语气里带着惊叹,“不是飘在天上的理论,是能照着抓药、按着调理的指南。美编刚发消息说,想把药材标本拍得像你们药圃里的一样——带着晨露的鲜活,又有晒干的扎实。”
苏怀瑾看着晨光里“守正创新”四个字,忽然觉得这沓手稿不只是50个病例的集合。第一页夹着的当归叶标本,是去年在甘肃当归田捡的,叶缘还留着老杨说的“道地当归才有的锯齿”;“痰湿体质”章里的陈皮,是祖父去年晒的,现在还能闻到陈香;陆则衍补的那些数据表格,边角有他熬夜时不小心沾的咖啡渍——这些细碎的痕迹,把铜药碾的传承、两人并肩的日子、患者康复的脚印,都串成了有温度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