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0章 出版的爆点·省级医学奖提名(第2页)

台下传来低低的笑声,王教授就坐在第二排,闻言朝她举了举杯(杯子里是温水),眼里的笑意早没了当年学术会上的针锋相对。

“但现在我好像找到答案了。”苏怀瑾的目光重新落回奖杯上,水晶折射的光在她眼底晃了晃,“答案不在这本书里,在老顾能自己用勺子喝粥时,他女儿发来的视频里;在老王说‘血糖稳了,能陪孙子踢毽子了’的语气里;在宝妈晒出儿子不再啃手指的照片里;甚至在纽约的家庭医生说‘山楂荷叶茶真能降甘油三酯’的评论里。”

她举起奖杯,水晶的光芒在会场里散开:“这些真实的改变告诉我们:不用刻意去说服谁。中医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它可以是茶包里的山楂荷叶,可以是穴位图上的太冲穴,可以是家常粥里的茯苓山药——是能解决问题的生活智慧,是能融入现代的健康选择。”

“所以这不是终点。”她的声音里添了点力量,像初春破冰的溪水,“是个起点——让更多人相信中医能治病,相信普通人也能学会,相信这门老手艺能在新时代传下去的起点。”

最后一个字落地时,台下的掌声突然炸开了。先是陆则衍和祖父站起来,接着是第二排的王教授,然后是整个会场——掌声像潮水一样漫开来,拍打着墙壁又反弹回来,裹着无数细碎的赞叹:“说得好!”“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

苏怀瑾看着台下涌动的人影,忽然想起一年前那个深夜。她趴在书桌前改病例,陆则衍端来的当归黄芪茶凉了半杯。“会不会没人看?”她戳着稿纸上的“辨证逻辑”四个字,声音里带着点不确定,“中医的书受众太窄了。”

“不会。”陆则衍把茶重新热了热,递给她时说,“只要足够真诚,足够有用,总会有人看见。就像我们一起做的慢性病管理,从没人信到被推广,不都这样吗?”

现在想来,那些被晨光晒暖的手稿,被台灯照亮的数据表格,被铜药碾碾过的薄荷碎末,原来都在悄悄铺一条路——从仁济堂的雕花木窗,到医学院的课堂,到海外医生的诊室,再到此刻的颁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