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2章 辨证论治·寒湿泄泻的判断(第2页)

她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伤寒论》,书页翻动时带起淡淡的纸香。指尖落在“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那行,墨字在阳光下泛着柔光:“你看,张仲景早就说过太阴病的特点——拉肚子(自利)、腹痛(时腹自痛),这和现在患者的症状对得上。太阴病的核心是脾胃虚寒,就像炉膛里的火弱了,烧不开水;再遇上连阴雨的‘外湿’,等于往炉膛里泼冷水,火更旺不起来,湿邪自然越积越多。”

她拿起笔,在病机草图上补画箭头,线条清晰得像条引路的河:

“潮湿环境(外湿)→钻进屋里的潮气、墙上的霉斑,从皮肤、口鼻渗进来→

脾胃本虚(内湿基础)→老人脾胃功能衰退,孩子脾胃没长好,本身就兜不住湿→

饮食生冷(诱因)→昨天社区补的饮食记录里,48小时内吃冰西瓜的有32人,喝隔夜井水的28人→

寒湿困脾→外湿、内湿、生冷寒邪凑在一起,把脾胃泡成了冷水里的布→

脾失健运→脾胃像被泡肿的海绵,运不了水湿,也化不了食物→

水湿下注→运化不了的水只能往下走→

泄泻(水样便)”

“冰西瓜?”陆则衍拿起饮食记录表,果然在“发病前48小时饮食”栏里看到密密麻麻的“冰西瓜”“凉拌黄瓜”“隔夜井水”,“这几天下暴雨,气温其实才22度,吃冰的等于给脾胃‘雪上加霜’。”

“对。”苏怀瑾在“饮食生冷”旁画了个冰袋的简笔画,“就像本就虚寒的脾胃里堆着湿柴,生冷就是把冷水,一浇就彻底烧不起来了。”她忽然想起周老太的病例——老人不爱吃凉的,却因为“天潮没胃口”,喝了半碗孙女剩的冰绿豆汤,当天晚上就开始拉肚子。

陆则衍对比着西医的检查单,忽然笑了:“这么一说就通了。西医查不出病原体,是因为根本不是感染——不是细菌病毒在作祟,是寒湿邪把脾胃的功能搅乱了。就像老顾之前的‘寒湿困脾’,只是表现从‘吞咽困难’变成了‘腹泻’,本质都是脾胃被寒湿捆住了,没法好好干活。”

“就是这个道理。”苏怀瑾的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终于落下笃定的一笔,“所以核心不是‘杀菌’,是‘祛寒湿、醒脾胃’——得先把脾胃从冷水里捞出来,烤暖了,它才能重新开始运化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