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核心方案·藿香正气散的现代用(第2页)
屏幕右侧,几位社区医生的头像轻轻动了动,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着,能看到镜头里笔尖划过纸页的影子。
“第三层,饮食调护:暂停一切生冷。”她切换到饮食清单,红底白字的“禁忌”栏格外醒目:冰西瓜、隔夜井水、凉拌菜、未烧开的自来水,每个后面都画了个小小的叉。“这些患者的脾胃现在就像被雨泡透的柴火,生冷就是泼上去的冷水,一点就灭。”
再切换到“推荐”栏时,画面柔和了许多:小米粥的照片里飘着热气,旁边标着“加炒山药片(15g\/碗)”;炒面的特写里,微黄的面条上撒着细盐,配文写着“白面炒至微黄,性温能吸水”。“小米是脾最喜欢的粮食,炒过的山药能健脾止泻;炒面经过炒制,性变温了,还能吸附肠道里的多余水分——既补能量,又帮止泻,老人孩子都能吃。”
她刚讲完,陆则衍的头像就亮了亮。他点开补充页,上面是补液盐3的剂量表,按体重分成“婴幼儿(<10kg)”“儿童(10-20kg)”“成人(>20kg)”三栏,每栏都标着“每公斤50l,分6次喂服”。“我补充一点,”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熟悉的理性,“中药起效需要时间,老人和孩子脱水快,得同步用补液盐预防。少量多次喂,一次别超过50l,不然容易吐。”
苏怀瑾看着那页剂量表,忽然想起老王之前喝药时,陆则衍总盯着他的饮水量——他永远能在“治病”和“防险”之间找到平衡。她朝镜头里的他微微点头,眼里带了点笑意。
这时,市疾控中心的张主任举手了。这位一直用数据说话的西医专家,此刻指尖在桌沿轻轻敲着:“苏医生,有个疑问——藿香正气散不是治中暑的吗?我夏天中暑时喝藿香正气水,怎么现在用来治腹泻?”
会议室里静了几秒。苏怀瑾从书架上抽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镜头拉近,能看到泛黄的纸页上印着“藿香正气散,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您看,古方里本来就治‘吐泻’。”她把书放回桌上,拿起桌上的钥匙和锁举到镜头前,“中暑时的‘暑湿’和现在的‘寒湿’,就像铜锁和铁锁,看着不一样,但只要是‘湿邪困住脾胃’(锁芯锈了),藿香正气散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它针对的不是‘中暑’这个病名,是‘湿滞脾胃’这个病机。”
她顿了顿,指尖在屏幕上的病例分布图上画了个圈:“现在患者是‘外感寒湿(暴雨)、内伤湿滞(吃生冷)’,和古方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机完全对应,只是‘寒’的来源从‘风寒’变成了‘雨湿’。就像钥匙不管锁是铜是铁,能插进锁芯、转得动锁舌,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