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5章 环境调理·祛湿的关键(第2页)

“第二步,石灰袋。”苏怀瑾又写下“石灰500g/袋,棉布缝制”,“找块透气的棉布,把生石灰装进去,缝成巴掌大的小袋,放在墙角、衣柜里,再在窗台上摆两袋。石灰吸潮快,能把屋里的潮气拔出来,记得每天换一次——潮了的石灰会结块,就没用了。”

陆则衍这时带着团队进来了,手里的温湿度计正显示“85%”。他把仪器贴在墙上,数值没降反升了1%:“正常人体舒适湿度是40%-60%,这湿度太高了,相当于人一直泡在浅水里。”他指了指带来的便携检测仪,“我们留两台在这里,每小时测一次湿度,看看干预后能不能降下来。”

苏怀瑾看着社区护士们已经开始找棉布缝石灰袋,王主任正给药店打电话订干艾叶,忽然想起祖父常说的“治湿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导”。她走到晒被褥的空地,阳光落在被单上,蒸起淡淡的水汽,空气里的霉味淡了些,混进点棉花晒透的暖香。

“对了,让居民把贴身的衣服、床单也晒透。”她对王主任说,“贴身的东西潮,比墙根发霉更伤人——湿气从皮肤渗进去,比喝冷水还直接。”

第二天一早,苏怀瑾刚到社区,就闻到空气里飘着艾叶的清香。王主任举着温湿度计迎上来,声音里带着兴奋:“苏医生!你看!60%了!”仪器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60%,旁边的对比照片里,昨天还发绿的墙根,霉斑边缘已经变干发黄,像退潮后的沙滩。

“昨天熏了艾叶、摆了石灰袋,今早又晒了被子,”王主任指着楼道,“刚才测了几户人家,湿度都在60%左右,老太太说‘昨晚没被冻醒,被子摸着是暖的’。”

正说着,一位大爷提着个布袋子走过来,袋子上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梅花。“苏医生,你看我这石灰袋成不?”他打开袋子,里面是分好的小布包,“找布店裁的棉布,透气!我给孙子衣柜里挂了两袋,今早看还干着——他昨天没喊肚子胀,说‘衣柜里不潮了’。”

三天后,社区的新发病例统计出来时,王主任特意把报表送到苏怀瑾手里:“从每天20例降到6例了!而且新增的这6个,腹泻次数也少,一天就3-4次,没一个吐的。”他指着备注栏,“居民现在都不用我们催,早上起来先看窗台的石灰袋潮没潮,晚上在群里互相问‘今天熏艾叶了吗’——比发通知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