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7章 疫情拐点·中医方案的功劳(第3页)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的药架上,那里还摆着给社区备的藿香茶包:“更重要的是,大家开始相信——中医不是‘慢郎中’,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采访播出的第二天,社区药店的王掌柜发来消息:“生姜、干艾叶卖断货了!好多人来买藿香茶包,说‘家里备点才安心’。”附带的照片里,货架上“祛湿茶包”的位置空了大半,旁边贴着张手写的便签:“藿香茶包补货中,预计明日到。”
苏怀瑾刷到网友的评论时,正给研学班的孩子们打包“藿香小书签”(压平的藿香叶过塑做成的)。有条评论被点赞了几千次:“以前觉得中医是奶奶熬的慢汤,现在知道能做成茶包救急——这才是真本事,既能守传统,又能跟得上日子。”
她把书签递给孩子们,最小的那个举着书签,奶声奶气地说:“我要给妈妈带一个,让她不拉肚子。”
苏怀瑾看着孩子跑远的背影,忽然想起祖父常说的“医道如水流”——水既能慢慢浸润田地,也能在急流里冲开阻碍。这场疫情里的中医方案,就像这样:它没刻意证明什么,只是用52个止泻的患者、60%降低的脱水率、从120到28的新增病例数,告诉所有人:传统医学的智慧,从来都能融进当下的日子,既能在药圃里慢慢生长,也能在需要时,稳稳地托住那些期待的目光。
夕阳把药圃的影子拉得很长,藿香叶在风里轻轻摇。苏怀瑾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陆则衍刚发来条消息:“省卫健委说,要把我们的方案编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干预指南》——以后再有类似情况,大家就知道该找中医了。”
她抬头看向天边,晚霞红得像块暖玉。原来所谓“拐点”,不只是疫情的转折,更是信任的开始——从“试试中医”到“需要中医”,从“老方子”到“新方案”,这条路上,那些藿香苗、茶包、艾叶香,都成了最好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