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体质自测小程序·上线即爆(第3页)
苏怀瑾在诊室翻用户画像时,指尖停在“20-35岁用户占比60%”的数字上。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纸上,把这个数字照得透亮。“以前总说年轻人不爱中医,”她指着屏幕上的调理建议,那里没有“健脾益气”的抽象术语,全是“奶茶换成低糖茯苓茶(附便利店能买到的品牌)”“外卖少点炸鸡(推荐清淡小炒店)”,“他们不是拒绝中医,是拒绝‘看不懂、用不上’的中医——就像给年轻人递当归,直接给根肯定不要,做成当归蛋、当归鸡汤,自然就接受了。”
陆则衍拿着舌象识别系统的分析报告走进来,柱状图上,“舌苔白腻(痰湿)识别准确率90%”“舌红少苔(阴虚)90%”的柱子格外显眼。“对‘舌边尖红(肝郁)’的识别率85%,”他点了点数据,“基本能满足初筛——你看这条反馈。”
是个戴眼镜的大学生留的:“测完知道自己‘肝郁’,原来熬夜赶论文真的会影响体质。小程序说‘按太冲穴能疏肝’,刚按了两分钟,太阳穴没那么胀了——比喝咖啡管用!”
傍晚时,小程序已经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有人把报告当“养生名片”,发朋友圈配文:“官方认证痰湿体质——即日起戒奶茶,喝茯苓茶,监督我!”有人转发给爸妈,附言:“妈,这说你‘脾虚’,以后别吃冰水果了——专家说的,比我劝你管用十倍!”
苏怀瑾看着这些互动,忽然想起药圃里的薄荷。以前总觉得要精心照料才能长好,后来发现,只要给点阳光和合适的土壤,它能顺着竹篱笆爬满整个院子。中医的传承或许也一样——不用刻意捧着、护着,只要用年轻人能看懂的语言、能接触的方式(比如一个小程序),把“认药、调体”的道理藏进他们的生活,自然会有人愿意靠近。
赵小胖扛着直播架回来时,手里拎着袋山药,裤脚沾着桂花。他冲进诊室喊:“瑾姐!小程序破20万用户了!技术小哥说服务器还能扛,要不要再加场直播?教大家怎么按太冲穴!”
苏怀瑾抬头时,正看见窗外的桂花被风卷着,落在药圃的薄荷叶上。她笑着点头:“好啊。告诉大家,测体质只是开始——把报告里的建议放进日子里,才是真的懂中医。”
就像把当归田种进了手机里,不用特意去药圃,打开屏幕,就能看见那些藏在生活里的“药方”——喝对一杯茶,按对一个穴,都是在靠近中医的路上。而这条路,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轻快的脚步,一步步走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