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84章 AI舌诊仪的争议与破局(第3页)

她拿起脉诊包,指尖搭在刚那位冠心病患者的腕上:“中医的‘望闻问切’,切脉是根基。就像看河水,望诊是看水面波纹,脉诊是摸水下流速——Ai能看波纹,但摸不到流速,这就是医生不能被替代的原因。”

直播刚结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调研人员就从后排站了起来。他刚才一直没说话,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苏医生,你们这个‘Ai辅助+医师复核’的模式,我们记下了。”他走到Ai舌诊仪旁,又看了看墙角的铜药碾,“既没丢老祖宗的脉诊,又用好了新技术,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

当天下午,管理局就发了通知,标题加粗:“仁济堂模式值得推广——守住脉诊底线,用好科技工具”。论坛上的争议帖被顶到了首页,评论却换了风向:

“之前是我急了,原来Ai只是辅助,不是替代。”

“明天就去仁济堂试试!让Ai先筛筛,再让苏医生摸摸脉,放心!”

“我姥姥刚才看了直播,说‘这机器能帮医生省力气,是好事’——她老人家都懂的道理,我之前咋没想通?”

陆则衍把通知打印出来,用磁铁贴在Ai舌诊仪旁边。苏怀瑾正对着光看那台仪器,镜头上还沾着点刚才患者的唾液印。“你看,”她转头对陆则衍笑,“就像这台机器和铜药碾,一个快,一个稳,根本不是敌人。”

铜药碾就放在Ai旁边,碾槽里的薄荷粉还带着香。小棠刚才碾药时,碾轮转动的“咕噜”声,和Ai运行的轻微“嗡”声混在一起,居然很和谐。

陆则衍看着那台刚被“正名”的仪器,忽然想起苏怀瑾常说的“守正创新”——正,是寸口上的脉象,是舌底的紫络,是老祖宗传了千年的“活法”;新,是镜头里的舌象,是屏幕上的报告,是能让更多人靠近中医的“工具”。两者凑在一起,才是能走得远的传承。

傍晚关诊室门时,苏怀瑾最后看了眼Ai舌诊仪——屏幕还亮着,停留在“气滞血瘀”的案例分析页。窗外的夕阳漫进来,一半落在冰冷的仪器上,一半落在温热的铜药碾上,两种光在地面融成一片,像幅刚画好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