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知识中心可以投入使用了(第3页)
“只要我们动作够快,打通全产业链,那么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技术的迭代上,我们就能走在最前面。”
“打个比方,现在我们把高铁技术中的某个新技术给南亚的那些国家,他们也能搞出高铁来吗?”刘阳笑着问廖勇雄。
廖勇雄毫不迟疑的摇了摇头:“肯定搞不出来。”
“对啊,为什么呢?”
“他们没有产业链条上的配套工业支撑。”
“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产业提升如果算是1.0,几个月后2.0,再几个月后3.0.等到了那个时候,欧美厂家和我们之间整体的技术差距是不是很大?”
“到时候是不是就像现在咱们跟南亚那些小国一样?”
“别说是产业上某个节点的新技术给他们,就算把全套最新的技术给他们,他们能不能看懂都还是问题。”
“所以,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刘阳微笑着把规划不着痕迹的说了出来。
在他的计划中,产业升级必须隔两三个月就来一回。
反正只需要他把大脑中的技术下载到知识中心。
而每个厂家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生产线上的员工,能很轻松的就能通过学习系统下载新知识。
这种人员素质提升的速度,新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国外任何一家厂商,有谁能赶得上?
所以,从刘阳的角度他压根就不担心泄密的问题。
毕竟他是真的有底气,大脑中的一级行星文明可不是摆设。
想要在目前水平上继续升级新技术,简直不要太简单。
“所长,我懂了,那我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勇雄,你出去带一个连的机甲战士,安全还是要保证的。”兵器工业送来了不少单兵机甲。
现在黄土崖研究所起码有一个团的单兵机甲准备。
刘阳让廖勇雄带上一个连的机甲战士那是一点难度都没有。
“所长,保证完成任务。”廖勇雄站起来敬了个军礼,然后出了办公室准备去了。
四个小时后,燕京某军用机场。
三架运20腾空而去。
飞机上是廖勇雄组织的培训小组,还有一个连的机甲战士。
此外还运输了大量的学习系统硬件,以及知识中心。
规模化的人员培训,慢慢拉开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