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过树梢的熊 作品

第391章 新的思路(第2页)

杜金星在一旁说道:“这些天我询问过一些人,这种书一般人是不会看的,多半是卖书、教书或者是搞研究的人。”

面对彭浩良,老胡不是受宠若惊,而是心里直打鼓。

彭浩良和刘海阳顿时凝眉思索,便是老胡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彭浩良闷哼了一声:“接站并非是临时行动,这个红党分子会愚蠢到在自己工作或者是居住的地方上车去接头”

火车站的抓捕行动,老胡也参与了,只是他在其中一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规定,开中国现代图书审查制度先河。

杜金星想了想,分析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陈子廉会不会经常光顾一家书店,但是从该书店买回来的书,却并没有进行登记,或者说是这些书上没有任何关于该书店的印迹”

“教书或者是搞研究的人手里的书,大部分都是出自书店,所以我的建议是,继续从书店进行排查。如果陈子廉的上级是个开书店的,那么陈子廉每次去接头,肯定都要做出一番光顾对方生意的假象。”

这时,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停尸房,此人正是投靠了临城调查室的红党叛徒老胡。

“雪夜闭门读禁书”,似乎是文人雅事,其实在封建社会,那是要杀头的。

彭浩良道:“海阳,金星为你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你们完全可以照着这个思路继续查下去。”

可杜金星仅仅通过推测,便说了个八九不离十,不愧是情报组长。

袁大头政权于民国三年颁布了一部《出版法》。

“主任,刘队长,既然我们要查的这个书店,每次都会让陈子廉拿回一些书来,但是这些书的来路咱们又查不到,这说明什么问题”

杜金星手下的情报人员当中很多都是读书人,对这本书非常熟悉,根据他们的细致讨论,确定了看《尔雅音图》这种书的人的特定人群。

袁死后,北洋军阀政权同样加紧对文化领域的统治,尤其是严防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流传。

彭浩良点点头,道:“海阳,书的事情追查的怎么样了”

刘海阳撇嘴道:“他买书的那几家书店我都派人查过了,老板和伙计都是本分的生意人,没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

刘海阳听了,凑上前,说:“这就对上了,老段在上海的地位可不低,在临城也确实应该由红党的高层负责人接待。”

刘海阳闻言递过来一个感激的眼神,他真没有想到杜金星会替自己说话。

该法规定:“出版之文书图画,应于发行或散布前,禀报该警察官署,并将出版物以一份送该官署,以一份经由该官署送内务部备案。”

一些著名的书刊都是遭禁的。北洋政权国务院在民国九年,曾一下子查禁了83种“宣传过激主义”的图书。

开什么玩笑,有情况不汇报,刘海阳还不得扒了他的皮。

“主任,虽然我不在现场,但熊副组长将当时的情况都跟我说了。其实也不能怪行动队的兄弟,毕竟谁也没有想到红党策应人员隐藏的这么隐蔽,提早就发现了咱们的人。即使我在现场,也难以保证不出纰漏。”

后来,国民政府为加紧对文化的控制,于民国十六年颁布《新出图书呈缴条例》,次年又公布《新出图书呈缴规程》,还有《出版条例原则》、《宣传品审查条例》、《取缔红党书籍办法》等。

“那么,这个年轻男子,你在其他的时候还见过没有”

彭浩良将目光移向杜金星。

“是!乞丐和车夫跟嫌疑人只是短暂的接触,我想,即便他们能够描述此人的相貌,但也不会准到哪里去。所以,这并不应该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上车地点的事情,您也已经说了,很有可能被红党分子误导。”

“按照杜组长的说法,我们可以排查有过上海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年轻人,户籍警那里都有现成的照片,和画出的肖像经过对比,也有会有收获。”

老胡顿时从心底冒出一股冷气。

他上前一步,向彭浩良恭敬地弯腰鞠躬,汇报道:“主任,卑职前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