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乐 作品

第266章 收编amp《赤壁》编剧研讨会(第3页)

“不晚,不晚。”

刘河平笑眯眯端起酒杯。

“沈导来的正是时候,来,一起喝一杯。”

“好。”

沈良毫不客气,直接坐到空着的位置。

这四位编剧都是《赤壁之战》的核心编剧团队,人人都大有来头。

卢苇代表作:《活着》、《霸王别姬》。

刘河平:《雍正王朝》、《李卫当官》、《大明王朝1566》

盛和煜:《走向共和》

兰小龙:《士兵突击》

接下来,几人就着生米、天妇罗,一边喝着清酒,一边闲聊,直到卢苇开口。

“沈导,蛇无头不行,关于《赤壁》的本子怎么编,大家都想听听你的意思。”

“好,那我就说说,各位老师有什么意见尽管提。”

说着,沈良改为盘坐。

“首先,《赤壁之战》的魂得落在曹操和周瑜的对决上,具体取材的话,《三国志》、《三国演义》兼而取之。”

“这一点,各位老师没有异议吧”

眼见众人先后点头,沈良继续道。

“其次,周瑜的形象不是演义里被气死的妒夫,应该是‘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曹操也不是脸谱化的奸雄,该是枭雄,毕竟,功是功,过是过。”

“赤壁之战,曹操一方大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点。”

“一,酷暑远征,古代不比现代,解放战争时,不少北方士兵到了南方都会水土不服,更别说一千多年前的古代。”

“二,北方士卒不善水战,赤壁之战是水上舟船之战,曹军水战的主力只能是荆州新降的部队,被迫上阵,毫无斗志。”

“三,对于孙刘联军而言,赤壁之战是生死之战,正所谓哀兵必胜,人在绝境之中往往能爆发出别样的能量。”

“所以,战争这一块,沈导更侧重史实”

这时,兰小龙开口问道。

“嗯。”

沈良点了点头。

“演义的83万大军,太夸张了,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全国也就1500万人。”

“若照演义来,三方军力超百万,凭当时的生产力,根本维持不了这么多兵力。”

兵力多寡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照演义来,孙刘联盟5万vs曹操83万,剧情里怎么找补,曹操都摆脱不了无能的标签。

更简练的描述。

两个字。

小丑!

只有依照史实来写,2、30万对5万,才有更多塑造角色形象的空间。

毕竟。

这2、30万人里,大部分是北方士卒,他们既不善水战,又水土不服。

赤壁之战真正投入的兵力,顶多六七万,剩下的大部分兵力只能隔岸观火,望江兴叹。

这么一写,曹操吃了败仗也就情有可原。

紧接着,沈良又讲了讲演义和三国志的取舍。

身为导演,他只把控大方向。

未来两个半月,几位编剧都会住在剧组提供的温泉酒店,众人一起先定下核心主线、支线,然后再各司其职,编写自己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