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小手段(第2页)
一当又一当,当当不一样。
王凝之脸上不见得色,思考起秦国内乱对晋燕两国交战的影响来。
苻柳占据蒲阪造反,邓羌势必撤回,那么平阳的压力大减,慕容垂便可以调大军进入上党,解决掉洛阳军这只小蚂蚱。
就算一时半会拿不下泫氏,慕容垂也可以留下一些守军,自己亲率大军出太行山,攻击桓温军的侧翼或者后方。
如此一来,历史可能又会偏转回原来的轨道,不过被桓温甩锅的人从袁真变成了王凝之。
想到这,王凝之有些头大,本来想着在泫氏耗上一阵,对桓温有个交代就行,如今这局面,不动不行了。
桓温若是胜了,东晋朝廷就会变天,自己羽翼未满,处境将很尴尬;桓温若是败了,肯定是推卸责任加重新立威,到时自己还是没好果子吃。
所以对王凝之最好的结果,是桓温在河北不胜不败,无功而返,只收获黄河南岸的兖州剩下的五郡之地。
如果徐州军顺利拿下青州,司州军光复整个河内郡,整个北伐成绩这么一对比,桓温的战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和第二次北伐的效果差不多,胜是胜了,但离篡位还是差了点意思。
不过王凝之不敢去赌桓温的反应,一番思考之后,下令在城头燃起三道烽火。
这是让沈劲率军前来接应的信号,王凝之准备南撤,将选择权交给慕容垂。
视线来到桓温这边。
与慕容评的僵持仍在继续,荆州军麾下众将都有些不耐烦了,频频建议桓温首接发起总攻。
谋士们的看法则正好相反,认为燕军兵力是己方的两倍,又背靠都城,补给便利,荆州军不可贸然进攻。
桓温是个保守的人,自然倾向于幕僚的意见,但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谁知道建康那边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于是大军在安阳停留了月余后,桓温采纳了郗超最开始的意见,拔营而走,向东进攻顿丘和阳平两郡。
慕容评拒绝了阵中慕容德等人请命追击的要求,下令两郡据城死守,亲率大军前往魏县布防,同时遣使向邺城告捷,表示自己己经逼退了桓温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