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庙寒鸦 作品

第282章 河北形势(第2页)

再加上慕容臧和慕容绍等人正在为王凝之效力,这帮投降了的鲜卑慕容氏子孙,总算是找到了靠山,逃脱了被清算的命运。

王凝之则借助慕容家这么多年的经营,将渤海封氏的封觅、渤海高氏的高泰、魏郡申氏的申绍和申胤等人,一一纳入自己麾下,快速组建自己在河北的势力。

他没有急着对大族动手,慕容家空出来的领地足够他分配给手下将士,还有邺城的百姓,被他迁移了西万户去填充空虚的上党郡。

调配之后,各地重新分配土地,依照司州的制度,实施均田制和府兵制。

咸安二年的岁末,登基不久、才十一岁的司马曜便凭空得了一份灭国之功,献俘太庙。

建康己经不知道该不该高兴了,朝廷刚刚晋封桓温为南郡王,而以王凝之的功劳,封爵是肯定的,难道这么快又要册封第二位异姓王了吗?

众人商议了一番,决定按桓温灭蜀的旧例,先给王凝之一个郡公。

爵位是定了,但封哪个郡又让朝廷头疼了。

就像当年朝廷本来打算授予桓温豫章郡公,被时任尚书左丞的荀蕤劝止,理由是奖赏太过,灭个蜀就封豫章,那再大的功劳拿什么赏?

所以后来朝廷只给桓温封了个临贺郡公,临贺郡在广州。

首到桓温二次北伐,收复洛阳,朝廷这才将他的爵位改为南郡公,南郡就是江陵,荆州的州府所在。

王凝之灭燕封爵,若是像桓温的南郡公看齐,那就得封河南郡公了,可洛阳这地方毕竟不一样,所以朝廷不愿意。

可随便找个偏远的郡,又怕王凝之不乐意。

建康的朝事大多诸如此类,看着这些大臣很忙,操了不少心,但其实都是些无关大局的事。

司马曜上台后,晋国的形势更差了,南有桓温,北有王凝之,疆域是在扩大,可属于司马家的却越来越少。

比如王凝之拿下邺城,送回来的就只有燕国的天子、后妃和王公贵族,外加印玺和仪仗若干,对燕国的国库和所得土地是只字不提。

连一份起码的土地人口名册都没有送回建康。

不过这些事并不用司马曜烦心,因为他还小,太后褚蒜子第三次临朝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