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九品中正(第2页)
王凝之再次表示了感谢,谢琰送他出门。
回来后,谢安问儿子:“叔平的提议你觉得怎么样,你想去阿羯那边吗?”
“想去,”谢琰立马答道:“从王叔平的布局来看,朝廷迟早会搬到洛阳去,如果想做点事,就不能一直待在扬州。”
谢安笑着点点头,“那就去吧,你这话不错,以后的扬州,就只适合我这样归老田园之人了。”
谢琰犹豫了片刻,还是忍不住问道:“王叔平如此重用我们谢家,以后会不会有问题?”
“你都这么想了,那能有什么问题,”谢安叹道:“他看人之准,世所罕见,他能信任我和阿羯,就是知道谢家人不贪恋权位。”
谢琰想了想,苦笑道:“原来如此,我就说为何他连王家人都不怎么用,但是对幼度却异常信任。”
谢安点点头,闭上眼,靠在榻上休息起来,边上的乐曲声重新奏响。
谢琰缓缓地退了出去。
翌日,王凝之上朝,递上了自己掌握朝局后的第一道奏疏。
“……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班下州郡,普修乡校。雕琢琳琅,和宝必至,大启群蒙,茂兹成德……”
参加朝会的大臣们一边听着,一边互相交换眼神。
和谢安一样,王凝之的这一手令他们有些意外。
不是土地、百姓或者税赋这些他们担心的问题,而是对教育进行了改革,甚至都不能算改革,毕竟国子学在开国时便设立过了,王凝之只是重建。
御座上的司马曜面无表情,心里却稍稍安稳了一些,因为这道奏疏不是针对他的。
内侍宣读完,殿中一片安静。
王凝之出言奏道:“自中原沦陷以来,太学形同虚设,礼乐缺失,无以展现王道,教化戎虏,如今夷狄之国尚且知道尊崇儒教,兴建太学,朝廷怎可不加以重视,招揽天下之材。”
在场之人对此都没有异议,司马曜也没有反对,甚至提出自己将亲赴太学和国子学视察,勉励众学子。
于是王凝之的第一条上奏顺利通过,由范宁和车胤分掌太学和国子学。
这是王凝之深思熟虑过的,范宁出身名门,反而能做到有教无类,而车胤出身寒门,却一副名士风范,在世家之中的声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