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语话 作品

第 16章 会讲故事的先生(中)(第2页)

有一次,街坊邻居都聚在一块儿,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马上要出现的月食现象。

大伙脸上都是一副害怕、不安的神情,你一言我一语的,净说些什么这是老天爷降罪了,是给世人的严重警告之类的话,全是对月食这事儿的无知和恐惧。

可是苏俊又哪知道,他的三尺讲台下,他的学生同样也是充满了对月食的好奇与无知……只是他们不敢打断先生的讲话罢了……

没有注意到这些的苏俊,还是在那继续讲着……王贞仪站在人群旁边,一声不吭地听着大家议论,可心里早就开始琢磨了。她那聪明的脑袋瓜才不相信什么“天谴”的说法呢,就靠着自己平时积累的天文知识和研究,下定决心要把月食背后的真正原因找出来。

于是,在自家的小院里,她就捣鼓起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

她小心翼翼地把家里的圆桌搬到院子空旷的地方,把这圆桌当成地球;又找了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放在合适的地儿,就当作是挂在天上的月亮;然后在不远处点上一支蜡烛,让那一闪一闪的烛光代表太阳。

之后,她就围着这个简易的“天体模型”,不停地摆弄着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眼睛死死地盯着光影的变化,就跟一个专心致志做艺术品的艺术家似的,对自己的“作品”那叫一个上心。

经过好多次的尝试,也经历了数不清的白天黑夜,她总算是成功模拟出了月食发生时候的样子,彻彻底底搞清楚了月食的原理,原来月食是被我们脚下的地球遮住了太阳的光线啊!

那一刻,她高兴得跟撒欢的小鹿似的,在小院里蹦蹦跳跳,眼睛里全是胜利和自豪的光。

她心急火燎地就想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所有人,想用科学的道理把大伙心里头那些愚昧的恐惧都给赶跑。为此她还写下了《月食解》该书中是这样解释月食的“新月之时,月在日、地之间,地影蔽月,则生月食,故月食常在望(农历十五)。虽每月必有朔望,但不一定见月蚀,只有在黄道与白道交点附近,才有蚀象发生。”

见苏俊毫不犹豫的背出王贞仪作品上的文章,学生们心里不由一惊,都为苏俊的博闻强记赞叹不己……

学生们又继续听苏俊讲道:日子一天天过去,王贞仪也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长得亭亭玉立的,可她对知识的探索不但没停,反而越来越痴迷、越来越深入。

她整天把头埋在古代算学的那些书里,那些字又难懂,公式又复杂,可在她看来,这些都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绊脚石,而是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每次碰到不好理解的难题,她二话不说,收拾包袱就出发,去拜访各地的学者。这一路上,她可吃了不少苦,风里来雨里去的,饿了就随便吃点,困了就找个地方凑合一宿。而且,还没少遭人白眼、被人嘲笑、受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