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发指 作品
第262章 提前(第3页)
见女伴眉头紧锁,胡晓楠关切道:“雨桐,你还好吧?”
“哦...谢谢,我没事儿。”
王雨桐意识到自己的表情过于紧绷,于是松了松脸部肌肉,露出轻松的笑容。
她今年三十五岁,扎着一头俏皮的双马尾辫,再加上平时保养得好,看起来完全就像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带着一点书呆子气的青春活力。
透过厚厚的眼镜,她观察着大厅里的青年才俊们,心想也许能结识一两个杰出的同行。
科研圈也是人际圈,王雨桐年纪轻轻就是普林斯顿的客座教授,这样的学术新星自然也会受到他人的瞩目,时不时也有人投来友善的目光。
就在这时,王雨桐无意中瞥到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人两鬓灰白,穿着一件靛色行政夹克,整个人精瘦干练,看起来沉稳内敛。
这是王雨桐的前导师,着名生物学大牛孙成城。
2023年4月,因为发现了人类基因中“垃圾dnA对foxp2基因突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孙成城获得了具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盖尔德纳奖。
人类基因组中约98%的dnA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编码,被长期称为“垃圾dnA”,但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区域可能隐藏着基因调控、进化历史和跨物种交流的关键信息。
人类和和黑猩猩的foxp2基因仅仅相差两个突变,语言能力却因此产生了质的飞跃。
孙成城顺着这一点深挖,最终揭示了那些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编码的“垃圾dnA”正是这种基因突变的根源,并通过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机制影响着人类的一切表征。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孙成城发现了人类“底层代码”的“底层代码”。
正是因为这个极其重大的发现,孙连成获得了盖尔德纳奖,并且成为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热门人选,声名大噪。
但在王雨桐的眼中,孙连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阀、伪君子。
甚至一想到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吴雨桐的心底就泛起一股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