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激活(第2页)

在这些随从里面,有一个叫做“阿奇德”的人。

这位阿奇德没有别的本事,只有一个特长:

「不怕火烧」。

十六世纪的西方正处于“大航海”和“宗教改革”的时代,天主教会为了反对宗教改革更加趋于严苛保守,但利玛窦所属的“耶稣会”为了在华国传教,采取了“适应主义”的策略表现得相当灵活,甚至允许教徒祭祖。

阿奇德就是这种灵活性的另一个例证。

他在西班牙统治下的米兰被捕,送到异端裁判所架在火上烧了一天一夜,毫发无伤。

消息传到梵蒂冈,教廷大为震动。

如果按照“猎巫运动”的奇葩标准,一个“巫师”如果被火烧死,那是因为巫师天生怕火。如果烧不死,就说明他是受到恶魔庇佑的“巫师”,罪加一等。

然而教廷从来没有真的遇到过有人“烧不死”的情况,为了对阿奇德做出“公正”的裁决,高级教士们开展了长达一年的激烈辩论,最终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阿奇德并非恶魔庇佑的“巫师”,而是受到上帝赐福的使者。

使者来到人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达上帝的旨意。

彼时地理大发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的航海家不断更新着欧洲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点燃殖民者探索世界的激情,教会向世界派出大量的传教士布道。

教会相当重视对东方的传教,认为要让华夏人皈依天主,最直接有力的方法就是将上帝的神迹直接展示在华夏人面前。

于是,教会便想把阿奇德派到东方布道。

然而阿奇德本人并没有相应的口才,也没有领导团队的才能,教廷只好把他派给利玛窦当助手。

带着阿奇得,利玛窦在华夏大地上徘徊了十几年,一直想找机会把阿奇德带到万历皇帝面前展示上帝的神迹。

然而万历皇帝怠政成风,朝廷深陷于党争的泥潭,根本没人在意一个西方传教士的请求,他一直无法进京。

直到1601年,利玛窦通过自鸣钟、万国地图结交官员积攒了相当可观的人脉,得到机会将阿其德的神迹展示给一位权势熏天的宦官。

宦官非常惊喜,为了讨好神宗,便把利玛窦的自鸣钟、万国地图当做贡品呈送给神宗,还将“奇人”阿奇德的事情报告给皇帝,让利玛窦一行人终于获得了明神宗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