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葫芦(第2页)
“他们住得村些,出来、回去不方便,秀才公,衙门要是能给地方住,哪怕有片遮头的瓦,有几块木板搭着,就尽够了——只要能按流民的钱来算,我打包票,全部愿意来的!”
又道:“我儿子不晓得什么时候回来,要是这两天回得来,他一个就能帮着把人都带出来,就算他不回来,喊个族里头有名声的,也能带头——不如从我们这里招人吧!”
眼下四处遭灾,偏偏人人都晓得后头还有夏汛,田里的活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又都是看天看地吃饭的,谁心里不慌?
衙门给流民的补贴不算多,但也是钱,还包一顿饭,要是这个河道挖好,堤坝修好,最后当真能叫夏汛不决堤,河水不泛滥,就是自己给自己干活,还有钱挣!
她听着都心动,回去把话一学,肯定愿意来的人多,不愿意来的人少。
韩砺便道:“我也不叫老人家你做白工,能招到一个人,带来滑州城中报名,挖河处报到,我按一人十文的人头给你算报酬——这报酬谁人都能来领,人满为止。”
李婆婆惊得声音都快劈了叉,忙问道:“招一个人来,就能给十文钱吗??”
韩砺点头道:“正是。”
能给多少钱呢?
他刚刚已经算了一遍,哪怕招来三千人,足陌也就三十贯钱,比起安排不肯做事的胥吏层层通传,又要预备车马、人力并一应办差人员、骡马的口粮,花费少了一大半。
又道:“若不放心,明日我从衙门讨一份公文出来……”
“放心!放心!秀才公是宋小娘子介绍的,哪里有不放心的!”那李婆婆当即道。
她说完,不知想到什么,急得不行,叹了又叹,道:“唉,我那儿子也不晓得这会子人在哪里!他一向到处村里转,乡下走的,最晓得哪里有人——十文一个人头,这样好事!唉!唉!”
唉了好些声,她忍不住又问道:“秀才公,最迟什么时候人要到?会不会到得晚了,你们人够了,就不要了,最后只好白跑一趟?”
韩砺只稍想了一想,便应道:“不会,只要四月间来的人都会要,但再往后就不好说了。”
他出发前就已经熟记过京畿两地各州县人口、赋税等等基本情况,晓得卫州五县十六乡一共多少人口,又有多少壮丁。
眼下卫州三县也在招募徭役修堤,得空的不过小半人手,哪怕数招了过来——不过做梦——壮丁也不够两万之数,况且还是分批前来。
这样规模的人力,一波再一波,他自认还是安排得过来的。
那李婆婆又问了许多细节,一听就是积年老人,此时乃是正经打算做事。
韩砺并不敷衍,有问有答,答得还十分细致,最后又道:“正好我也要去一趟卫州城,明早我带上几个人,跟着婆婆你的来路一道跑一趟,也叫个同伴跟你回去,捎一份公文在身上,若村中有人不信,还能给做个证。”
那李婆婆自然不会拒绝,对着宋妙、韩砺两个躬身又躬身,唬得二人连忙让开,她却死活不肯,硬要他们受自己的礼,又道:“宋小娘子真是老身的福星!还要多谢韩公子,若我能得这一笔钱财,寻个好大夫,把我那媳妇治好,我真是……真是……”
宋妙忙给她回礼,又道:“若是能找来这许多人,也算是帮了衙门的大忙,韩公子也要松一口气哩!”
李婆婆“嗯”了一声,又说些保证的话,说着说着,眼圈已是红了,声音也瓮瓮的,背过身去擦了把脸,忙借口后头有事,匆忙走了。
宋妙实在看不得这样老人落泪,见她离开,方才松了口气,一转头,却见那韩砺也一副放松了许多模样,不免与他相视一笑。
那韩砺脸上含笑半晌,给她倒了盏茶,道:“我晚些就去安排明日事情,但今次若非宋摊主机敏,一时都找不到同卫州往来捷径,不晓得要多费多少功夫——李婆婆都有十文一个人丁的人头费,宋摊主帮了这样大的忙,要给多少好处才合适?”
宋妙本就带笑,闻言更是连那笑涡都深了,道:“公子下回不要时时谈钱、谈好处,你给得已经很足够,谈多了伤情谊不说,小心把人胃口都养贪了!”
说完,她却捧了那茶,隔空与他举了一下杯,笑道:“只当这是谢我的好了。”
果然捧了那茶,起身往后头走。
韩砺目送她进得二门,再看不见,方才给自己也倒了一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