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教书育人(第2页)
鉴于现状,孙浩然将学生分为三个年龄段三个年级,分别授课。教材只有三本:《仓颉书》、《算术》、《孝经》,此《仓颉书》非彼《仓颉书》,是无名之士借仓颉之名,重新编制的启蒙读物。杨师上课时,曾经讲过仓颉造字的故事;开课的时候,孙浩然不敢造次,按照杨师所授,原原本本讲给孩子们听。
纸是珍稀之物,杨师讲课,用沙盘而不用纸,也没什么黑板、粉笔。教室设在室外,呈斜坡状,老师在最低处授课;地面经过特别处理,有石头凳子,有沙盘。上课时,孙浩然用铁笔,在大沙盘上写字;小学生用树枝制成的木笔,在小沙盘上写字。
沙暴时节之外,村子里不缺食物,缺衣服,但也无可奈何。孩子们不缺游戏,爬树,打铁陀螺、木陀螺,以及一些陶瓷、石头玩具。经杨师同意,孙浩然增加了练养课。
经过一段时间体验,孙浩然对食、药材的性能认知,更上层楼,却因为诸多限制,只能教孩子们练养戏,不为其配菜。这其中,游戏的心思更多一些。
孩子们的身体各异,有孱弱、有强壮,有文静、有好动;练养之后,差距没有减小,反而更大。孙浩然忍不住心中好奇,走家串户,了解情况;结论是,孩子们的身体强弱,与父母家人的饮食习惯,相关性极强。
孙浩然有感而发,改简为繁,为每个孩子制定练养计划,包括饮食。改变饮食之后,形势有所好转,强壮者没有多大变化,而体弱者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孙浩然忍不住心中喜悦,得意洋洋,满面春风;杨师都感到好奇,多次开口询问。
又过了一段时间,杨师评定五位弟子的教学水平,以孙浩然的学生水平最高。杨师归根返源,探求其中的道理;孙浩然的授课方法,并无神奇之处;最明显的差异,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孙浩然的学生体质,明显高出一截。杨师由此得出结论,身体好,精力旺盛、易集中,学习效果更佳。
小师兄、小师姐渴求知识,信任杨师的论断,集体问道于孙浩然。孙浩然熟悉的练养,是基于赛哥地球的身体分类方法;其中的道理,未必真实,也未必通用。基于种种原因,孙浩然推脱道: